
●图为张凯(右)与业主沟通。
■ 王进
哪儿有炼化工程,他们就往哪儿流动。他们像群吉普赛人,常年四海为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80后的张凯就是其中之一。
37岁的张凯是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CPECC)第一建设公司的员工,常年流动在异域他乡,先后西进新疆、北上辽阳、南下云南,甚至远征伊拉克。
今年“十一”前,笔者在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现场采访张凯,发现他安全帽侧面赫然印着醒目的党徽和“共产党员”四个鲜艳字。在施工现场,这种标识不仅仅亮明了他的身份,而且不管走到哪儿都会置身在群众监督之下。
团队缺少经验——我来带
2021年1月,张凯受命担任一建公司广东石化四联合项目技术副经理。从此,他几乎没睡过安稳觉。张凯告诉笔者:“我工作14年来,首次接触体量这么大的工程,要管控五套装置的技术质量工作,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最让张凯感到压力山大的是,五套先进的加氢装置,工程工期短、技术要求高、管理难度大。而手下26名技术人员中有18人工作不满3年,其中4名实习生刚转正。对此,张凯事不过夜马上办,一抓到底带着干。
攻坚阶段,张凯把责任扛在肩上,以实干担当彰显出共产党员本色。装置内高压管道多、管壁厚,最厚的管材有78毫米,最大直径900厘米,全是特殊材质,焊接难度大。同时,高压密封面安装质量的把控是加氢装置能否一次气密成功的关键点。
面对每套装置只有一名到两名工艺技术人员,张凯从点滴做起,亲力亲为,沿着加氢工艺路线,实打实地逐一手把手传授,以“盯、传、帮、带、促”五字法推动技术管理团队攻难关、抢时间、拼进度,向重大节点目标挺进。
最难熬的日子——我来熬
五套加氢装置共有538个试压包,这是业主最关注的大事。如果不按期完成试压任务,就会给整体工期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甚至会延误保温、吹扫、试车等各道程序。
在此期间,37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水压试验最高试验压力51.12Mpa,且高压设备多为焊接口而无法断开,必须参与管道水压试验,可断开的高压法兰口空间小,盲板加设难度大,参与水压试验的高压设备共计28台。同时参与试压的换热器有管板压差要求,水压试验难度大。张凯率人认真查阅相关图纸及相关资料,核算管道压力试验时的高压换热器的管板压差,现场逐一确认每一道“黄金口”、每一块盲板位置,合理设置试压盲板,既减少盲板安装难度及工作量,又节省了手段用料成本,确保了合理划分试压包和管道试压安全可控。
投产日期越来越近,赶进度时间越来越紧。今年中秋节期间,为确保与设备联合试压的高压包试压上水和升压降压不出现漏项,张凯“两天一夜”现场办公,盯牢试压包,梳理流程,反复核对,检查排气口,始终没离开现场半步。
“那段时间,我真不敢睡觉。实在困得不行,我顶多就趴在桌上眯瞪一会儿。我心中就一个信念——再苦再难我也要铆足劲,决不能掉链子!”当张凯率领同伴一举拿下了这一艰难任务后,他回到住室连饭也顾不上吃,躺床上终于睡上了一次踏实觉。
亏欠家人的账——我该付
为打造世界级炼化一体化项目,张凯在广东石化连续奋战了20多个月,一直没顾上回辽宁老家看望父母。
他平时再忙,也会挂念父母,抽空电话问候。可今年6月的一天,他给母亲打电话,母亲就是不接。他着急了,反复打,母亲终于接了,但他一听声音,顿感不对劲。父亲告诉他:“你妈中风,住院一周了。你妈怕你担心,就一直没告诉你。” 母亲虽然说话不利索,但仍叮嘱他:“你安心工作,别担心,我没事。”
“当时我想回去,但试压走不开。父母体谅我,执意不让我回去。我真是愧对父母,也愧对妻子和孩子。” 张凯说到这,眼里闪着泪光。
张凯家在洛阳,妻子在家带两孩子。有一次,张凯好不容易短暂回了一次家,又要返回工作岗位。为此,10岁的女儿哭了一晚上,还拉着张凯的手说:“爸爸,你能不能不走?”女儿懂事,次日早早起床送爸爸走。张凯告诉女儿:“等工程结束了,爸爸一定带你们到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
女儿伸出手指算日子——下回什么时候能再见到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