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爱林
日前,淮北矿业集团袁店一矿职工路思远荣获安徽省“劳动模范”称号。
到通风区时,还没有见到路思远,正在进行形势政策任务宣讲的副总工程师(通风)程浩就这样对他作出评价:“路思远在业务上有股钻劲儿,遇到技术上的难题更是有股弄不‘透’誓不休的劲头。他业务精湛,区队安排的活,不管是急的、险的还是不好干的,没有他摆不平的事,工人们都非常信服他。”
“思远这人责任心很强,待人非常实诚,‘活’好、点子也多,工作中遇到‘疑难杂症’找他给出主意准成。”通风区主管技术员易志刚说……
“路思远作为班队长真是没的说,不仅干工作实实在在,脏活累活抢着干,更是把我们这些跟着干活的‘伙计们’当亲兄弟一样看待,跟着他干,干不好我们自己心里都过不去!”职工李幸福这样对笔者说。
在身边人的眼里,路思远在百米井下摸爬滚打13载,铸就了他坚韧的性格、乐观的情怀。2009年初,作为“煤三代”的路思远怀着对矿山特殊的感情,走进海孜煤电公司当了一名安全仪器监测工,本着对业务知识和科学技术执著的追求,他默默用青春和汗水诠释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从初到煤矿时面对各种仪器仪表的手足无措,到安全监测专业的“行家里手”,他付出了较常人更多的努力。坚持学习《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安全仪器监测工》等安全监测书籍,坚持理论联系实践,不断学习、摸索、总结,琢磨安全监测的理论和操作原理。
钻研技术 夯实安全基础
路思远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工作中勤勤恳恳,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使得他很快就熟练掌握了各种安全仪器监测技能。路思远爱琢磨、肯钻研、善思考,勇于革新改造是出了名的。2016年,他自行设计制作“CH4传感器保护罩”,有效减少了粉尘、淋水、水雾、放炮、喷浆等对瓦斯传感器造成的损害,保证了瓦斯传感器监控的安全稳定有效,降低了瓦斯传感器维修、更换频率。2017年,他设计的传感器组合升降架,解决了煤矿井下瓦斯、CO、风速、温度传感器集中悬挂时吊挂混乱的难题,实现了传感器标准化管理。2018年,他研发的远程高压断电馈电执行装置,该装置打破了馈电断电器不能直接监测控制高压电器设备的技术壁垒,此项成果很快在全矿区推广应用。近年来,路思远的创新发明成果如雨后春笋,其中“智能开关与瓦斯电闭锁连接改造”、“插入式流量计”、“监测实验室”等改进创新,获淮北矿业集团 “五小”实用技术成果大奖。2020年,他创新实施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中心站双路连接”获淮北矿业“五小”一等奖,获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创新二等奖。2021年,“路思远技能大师工作室”被淮北市设立为市级技能工作室。
此外,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各种相关书籍,继续努力学习各种设备的说明书、图纸等。逐渐清楚掌握了各类新设备的性能和结构。由于刻苦钻研及努力实践,使得他能够迅速成为了“大拿”,为以后矿井安全监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甘于奉献 用实干做表率
在通风区,很少有职工喊路思远为班队长,更多的时候都叫他“思远”。在日常工作中,路思远所带的班队有一条不成文规定,就是“来的最早,走的最晚”,要求班队长时时刻刻盯在最前沿,在检修完毕后,班组长必须确认安全无隐患,方可收工。始终践行这一“制度”的表率首推路思远。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逐梦的青春更美丽。路思远常说他的梦想就是扎根煤炭企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在工作中,他严格要求自己,逢年过节以身作则,坚守工作岗位。2017年,为了顺利完成淮北矿业集团公司安全监测系统数字化改造试点任务,连续1个半月没有休班,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最终提前15天完成任务,为监测系统数字化改造在矿区推广实施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他践行“工匠”精神,注重传授技能、以老带新,根据自己的监测监控专业知识和个人工作心得、总结,制定培训计划,每月对监测工集中1学时理论授课,1学时实操讲解演练。通过“传、帮、带”,分解式实操教学,整个监测团队专业技能业务水平明显提升,2名徒弟在淮北矿业、安徽省煤炭行业技术比武中取得好名次,其本人也在2018年获得淮北矿业第八届“名师高徒大赛”第二名,荣获了优秀名师称号。2018年初,他被评为 “淮北矿业工匠”。2019年,被授予“淮北矿业工匠大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路思远的带领下,通风区监测队创出了喜人的成绩,2016年以来,全队连续五年实现安全生产,各种荣誉也接踵而来,连续5年荣获矿“标准化班组”、“标杆班组”等荣誉称号;他本人也多次荣获矿“五好标兵”、“金牌班队长”,淮北矿业“劳动模范”、“领军人才” “十大杰出青年”、安徽省“劳动模范”, “全国煤炭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