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建雍
持续的疫情,给在城市的狭缝里生存的中小企业可谓是沉重的打击。收入减少,支出还在,现金储备不足,成本费用上升,收入下降,老板迷惘,团队低沉,成为挣扎在城市里中小企业的共同特点。尽管国家出台不少减轻中小企业负担的利好政策,但对受疫情严重影响的交运、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来说,还是难以招架不可抗力的疫情冲击,城市里的不少小微门店慢慢歇业“回家”。内忧外困之下,如何活下去,生机、出路在哪里?这是当前城市里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
清明刚过,据携程发布的《2022清明小长假出游洞察》报告:本次小长假,“乡村+体验式”旅游持续走红。数据显示,今年清明乡村旅游订单占比较疫情前提升20%;2022年以来乡村旅游较2019年同期已恢复92%,是复苏势头最为强劲的旅游品类之一。从乡村旅游消费力看,北京用户以39%的订单占比排名第一。笔者综合个方面资料数据,疫情下,乡村经济呈现的生机活力,颠覆了大家的固有印象,深入乡村,走“农村包围城市”或成为当前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
首先,乡村的新鲜空气掀起一股人们向往农村生活的热潮。国家乡村风貌改造工程,让乡村早已是焕然一新,乡村的环境卫生、住房条件、交通道路等和前几年比起来都有了天壤之别。城市拥挤的居住环境来看,让人们开始向往靠近大自然,远离污染源,到农村安居乐业已然是一种新兴的趋势。疫情下,新媒体彻底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之中,网络时代的乡村,各种电商、网购业务,甚至远程办公,线上教育在乡村也火起来了,乡村的便利和乡村的创作空间成为人们向往的潮流,巨大的人流给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庞大的消费群体。
二是乡村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成为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现今农产品农药残留,食品中毒时有发生,广大消费者选择食品十分小心,上市场进超市确有诚惶心态,无公害放心食品为首选必选。伴随消费升级,人们更加关注健康食品、粮食安全。疫情过后,人们关于健康的讨论,无异于一次全民健康教育,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需求将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这无疑给中小企业在乡村发展提供巨大的商机。
三是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带来一系列政策红利。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工作做出阶段性谋划,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规划》中提出,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大金融支农力度,详细部署了资本要素供给,系统解决乡村振兴中“钱”的难题。乡村振兴规划中的“三农”问题,如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乡村产业聚集区、农产品产业链等建设的国家资金扶持项目,无疑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政策红利,可以很大程度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困难问题。
四是乡村大量的闲置资源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廉价资本。过去一段时期,在城市优先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用工,于是,农村劳动力涌向了城市,乡村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数量的“空心村”,农户与田地资源在闲置。用不着的田地和房屋、卖不出去的农产品、无人使用的公共设施、废弃的乡村学校,这些都可以成为中小企业廉价的重要资源。随着农业用地政策明晰,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离”,随着共享概念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是降低中小企业经营成本,促进实现企业创造和转型升级的宝贵财富。
五是乡村民宿等的田园生活方式是现代生活的诗和远方。因疫情闭户,被困在都市的人们都在无比地向往和怀念有乡村的院子、田园的生活方式,因为乡村空间广阔,空气新鲜,流通性好,而且能满足粮、油、果、蔬等的生活有机物品需求,有情怀的人们,都希望到乡村过着琴、棋、诗、书等的“八雅”生活。特别是有情怀、有乡愁、有想法、有能力,愿意支持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的新乡贤,纷纷引领和凝聚各方资源和能人志士来家乡反哺桑梓,成为乡村建设的带头人,引领乡村新风尚。乡村风貌的日新月异,让每个乡村都藏有“诗和远方”,成为更多人的向往,而“诗和远方”的精神皈依和价值诉求也是大多数中小企业主创造财富的人生追求。
(作者系广西社科联常委、广西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广西社会道德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