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思奇 禹晓榕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中的文艺实践相结合,提出文艺为了人民的重要命题,八十年来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宣示了社会主义文艺工作始终如一的人民立场,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只有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文艺不断发展进步。
一、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源于人民
“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万千文艺创作者由人民之中涌现,人民之中亦存有文艺创作的源泉万斛。
文艺创作者源于人民。人民是文艺作品创作的主体,是进行文艺创作的根本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是文艺之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人们踏上了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新征程,丰富多彩的生活使人民的创作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文艺创作之中。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持续激发着文艺创造的活力。在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国际化等特征,形成了庞大的市场,催生出无限的机遇,吸引着更多主体参与到文艺创作之中。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带来“全民创作时代”。过去,文艺创作是少数人的“专利”,存在一定的门槛,科技的进步使过去的种种限制逐渐消解,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网络社会的形成,网络作家、短视频制作者和网络主播等都是文艺创作者的一份子,每个作者的灵感都能得到表达,一些“草根”逐渐成长为名家。足见,文艺创作者来源于人民,正是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不断推动着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
文艺创作素材源于人民。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源头活水,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素材。进行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既需要精湛隽永的“阳春白雪”,追求高雅和精妙;也需要通俗传情的“下里巴人”,能够让人民听得懂看得懂。人民的形象、故事和情感等都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素材来源,懂人民语言,用人民语言,才能更好地进行文艺创作。如何从人民生活中寻找文艺创作的素材,这是进行文艺创作时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不做空头文艺家,就必须要把握时代脉搏,要扎根人民生活,不断吸收来自人民生活的养料,深入了解人民生活,感悟人民的喜怒哀乐,更加透彻的领悟生活,去寻找文艺创作的新的灵感。只有运用好了来自人民的素材,才能避免使文艺创作失去灵魂、落入俗套。成功的文艺创作往往能以对生活的深入阅读,与人民产生情感共鸣,不一定鸿篇巨制,但鞭辟入里,抓住了人民生活中的精华,赋予作品崇高的艺术性和深刻的现实性,彰显出无限的魅力,让人民能以更多视角去洞察自己所处的时代,并从中汲取拼搏奋进的力量。
二、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为了人民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要让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在人民之中生根发芽、开枝散叶,让人民看得懂、记得住,使文艺既来源于人民,也反过来润泽人民。
文艺要追求内容和形式上高质量发展。在当今时代,文艺创作的内容和形式极大丰富,承载的平台也十分多元,文艺创作大有可为。习近平同志强调:“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在内容上,要描绘出时代新征程的恢弘气象,彰显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波澜壮阔,把握好时代的精神,反映出历史的大势;要谱写好人民群众奋斗拼搏的壮丽史诗,赞颂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褒扬奉献牺牲的人民英雄,也要发掘代表时代精神的普通群体;要展现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活化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宝藏,实现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的融会贯通;要讲述好开放世界中的中国故事,塑造特色鲜明的中华文化形象,展现生动立体的现代中国。在形式上,要不断地创新文艺的媒介载体和表达方式,让人民对文艺的感知更加广泛和深入。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文艺的创作空间得到拓展,亦有利于推动文艺的高质量发展。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全新的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文艺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当中,激发了文艺工作者无限的创意灵感,也丰富了文艺作品的载体媒介和表达方式,呈现出更多蕴含更高技术的文艺成果,让人民享受到更良好的文艺体验效果。
文艺要追求精神价值上高质量发展。鲁迅先生曾言:“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人民越发的重视精神生活的富足,正是向往美好生活的体现,这也是文艺创作需要深耕的关键点。文艺有着成风化人的重要作用,需要传播正道,歌颂真善美、针砭假丑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应全人类追求的共同价值。文艺创作者要以德艺双馨为要求自身,历史证明经典的文艺作品往往是文艺创作者德行与才情、人品与艺品相统一的成果。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低格调的搞笑,无底线的放纵,博眼球的娱乐,不知止的欲望,对文艺有百害而无一利。”文艺作品只有融入真感情,懂得人民的需求,回应人民的期待,文艺创作才能往实里走、往深里走,产出对人民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和文化盛宴,让文艺作品呈现出更高的艺术价值,让人民获得精神的滋养和心灵的启迪,满足人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三、社会主义文艺成果属于人民
人民是文艺作品的享有者,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通过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不断培育文化产业,让社会主义文艺成果更好地由人民享有。
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主义文艺成果属于全体人民,要各方要统筹协调,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让更多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得到满足,享受到更多文艺成果。发展文化事业,比较直观地体现在人民艺术团体的数量、规模和质量上,同时也体现在城市图书馆、城市公园、文化中心等一系列公益文化发展和设施的建设情况上,还体现在公共文化活动的组织水平和治理能力上,要在推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优质化、便捷化方面做实做细,兼顾软硬件的统筹配置和广泛覆盖,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文艺要效益,但决不能沾染铜臭气、当市场的奴隶。”要鼓励更多精神面貌好、人格品质佳、思想灵魂高洁的文艺工作者发挥专业优势,做出示范引领,参与到公益文化项目之中,共同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要不断培育文化产业。习近平同志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的繁荣兴盛能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使人民群众更高的精神需求得以满足。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文化产业愈发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正在不断地跨越升级,习近平同志强调:“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文化产业直接提供文化产品,推动其传播与消费,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与旅游、体育、建筑、设计、信息、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不断激发文化产业创新创造活力,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优化和创作更多社会主义文艺成果,让人民有更丰富的选择、更良好的体验、更充实的收获和更强烈的幸福感。
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使命在于弘扬社会正气,筑牢民族精神,彰显人民情怀,砥砺奋进道路,增强民族自信心。要鼓励文艺多元发展,不断推出新品、精品,在追求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中彰显人民性。在过去百年的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让社会主义文艺之花华彩绽放在神州大地,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在新的伟大征程上,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立场必须更为坚定,决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再登新的高峰。
(作者任思奇系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禹晓榕系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