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31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山东能源淄矿集团唐口煤业 孙明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 守正创新 勇攀高峰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近日,山东能源淄矿集团唐口煤业公司创客中心热闹非凡,在众人的见证下,“孙明高技能人才工作室”正式更名为“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随着幕布缓缓拉下,身为带头人的孙明感慨万千,轻抚牌匾,眼角湿润了。

  走进工作室,迎面的铁质货架上摆放着的十几件设备模型,见证了工作室成立6年来,孙明从普通工人成长为班长、副区长的历程。前不久,他的“高技能人才工作室”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评为“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

  初来乍到“崭露头角”

  2004年底,孙明从淄矿集团高级技工学校毕业,在许厂煤矿短暂实习后,正式进入唐口煤业公司。

  2005年,唐口煤业公司还处于筹建期,孙明所在的通防工区承载着矿井通风系统和通风设施的设计与构筑。当时的孙明只是该工区一名普通测风员,但他酷爱小创新、小发明,常常搞些“新鲜玩意”,惹来一些老员工的嘲讽。

  由于初期受采深影响,矿井地压大,按照老区风格设计的风门等通防设施时间不长就被矿压压坏,返修工程量巨大,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工和材料浪费,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条件苦,运输难,工程大,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让许多技术人员“绞尽脑汁”一直未能解决。能不能有一种方法可以减小压力,延长风门寿命?孙明决心解决这一难题。

  一连几天,孙明下班就钻进工区仓库,反复研究风门和墙体之间的结构原理。一次,他在上井的路上碰到运搬工区铺设大巷轨道,一副轨道夹板吸引了他的目光。“可不可以用在风门上?”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他脑海。

  孙明借鉴轨道夹板的原理,利用两根锚杆将门框固定在墙体以外,减少墙体变形对风门的损坏,再用泡沫填充墙体与巷道之间的缝隙,缓冲压力对墙体和风门的损坏,并且风门是可卸式设计,一定程度还提高了资源的回收利用。

  孙明将这个大胆的想法告知了师傅黄荣彪,黄荣彪觉得可行,经过与技术员20余次的反复论证,最终在公司内逐步推广,风门的寿命由原来的3个月提高到了1年,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和材料浪费。

  “一个工作不到一年的‘新手’,攻克了我们建矿以来都不曾攻克的难题,其大胆的想法和苦干的精神,是时下很多技校毕业生不曾拥有的。”时任该工区区长陈连省说。此后,孙明对创新二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明白技术创新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力“法宝”,逐渐,他的创新团队建立起来了。

  抱团取暖“攻坚克难”

  孙明创新团队建立初期只有5人,没有固定场所,技术创新举步维艰,但他们一直坚持着。

  2014年,该公司6305工作面投入生产,但在回采过程中,受采动影响导致下煤层中的瓦斯涌出异常,一度影响了工作面安全生产。通防工区接连采取高位钻孔、隅角瓦斯抽放配合注氮等措施,效果均不理想。

  得知消息后,孙明立刻召集团队成员认真分析了工作面瓦斯日报表和现场监测数据后,将目光锁定在了面后采空区治理上,他们对工作面瓦斯进行反复检测,证实是面后采空区垮落不及时导致的瓦斯升高,可采空区极其危险,人不能进入其中,无形中给治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我们可以利用工作面检修时间,把工作面上下隅角临时密闭起来,面后不漏风了不就不会泄漏瓦斯了?”团队成员马本锐说。大家一致认为可行。可新问题随之而来,临时密闭后工作面仅一个班就推采过密闭墙,瓦斯虽然降低了,但天天打设临时密闭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一天,孙明在工区整理仓库,仓库角落一个废旧的小风机触动了他的灵感。他把在隅角安设风动小风机的想法告诉了其他团队成员,大家将小风机进行了改装,设置了风水两条管路,一个崭新的“风水射流”装置诞生了。

  经过挂装试验,隅角瓦斯和一氧化碳含量均控制在了可控范围,回风隅角温度也随之降低了不少。“这个创新到现在也一直在沿用,已经成为了我们治理瓦斯的常规手段,不仅有效降低了临时密闭打设的频次,其风水一体的便利,还为运输机司机创造了一个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该公司总工程师任文涛说。

  经过多年的努力,孙明创新团队被公司分别授予技术创新优秀团队、优秀技术创新能手、淄矿集团和山东能源科技进步奖等荣誉称号,其中《全岩机掘工作面封闭式控尘技术研究》等创新成果更是获得了集团公司技术创新一等奖,团队共计完成技术创新项目80余项,申请专利10余项。

  2015年,为提高全员技术创新积极性,该公司正式成立了“孙明高技能人才工作室”。至此,孙明创新团队终于有了自己的“主阵地”,工作室也由原来的5人扩充到了9人,而他们的目标也更加明确,就是为公司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张超 孙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