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贵元 评论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1年重点工作时强调,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务必让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以便使小微企业切实“吃饱喝足”,开足马力平稳持续发展。
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大概有8000万的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解决了超过2亿人的就业,是中国经济中最接地气的“基本盘”。2021年,是小微企业后疫情时期的“恢复性增长之年”。他们需要在疫情冲击后尽快恢复企业元气,且资金缺口又非常大。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让小微企业潜在的巨大资金需求有机会得到满足。因此,为小微企业有效输血,服务好实体经济,是各级政府和金融部门的最大责任。
事实上,以传统的方式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风控及服务成本是非常高的,平均每笔贷款的成本要几千块。运用互联网的方式,综合大数据风控、智能客服等能力,单笔贷款服务成本可以降到原来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这是新技术为小微企业带来的新机会。
去年疫情以来,金融部门密集出台政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明显缓解。2020年末,全国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1%,比上年末下降了0.51个百分点,创2015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金融系统千方百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圆满实现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
去年,在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这让诸多企业熬过了疫情寒冬,甚至实现逆势增长。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继续加大金融对小微企业、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是当务之急。下一步,我们应该进一步强化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的作用,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这也是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和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如何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这次全国两会明晰更多政策方向,为实体经济注入了信心。
一是要继续实施2020年人民银行创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个工具支持力度保持不变。同时,继续运用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二是要支持商业银行扩大小微企业、制造业贷款投放,鼓励银行综合评价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水平,降低对抵押担保的依赖,让更多以商业化原则、市场化方式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三是要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民营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精准对接小微企业和农村金融需求。四是要加大对小微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中小银行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它们开设网点、流动性支持、资本补充、信贷额度、定向货币政策工具等方面给予全面倾斜。五是要进一步优化大中小金融机构布局,发展专注于微型金融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普惠金融”。这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有资料称,国有商业银行75%以上贷款流向国有企业,15%以上流向大型非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只能转向“影子银行”获得融资,大多数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于10%或15%左右。“十四五”时期要用大力气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无疑是关键招术。
实践证明,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要实现共同富裕,不能让点多、面广的中小微企业掉队。因为,中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细胞,在保障城市运行和百姓正常生活方面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微企业依然处于成长期,身单力薄,经不起大风大浪,有很多成长中的烦恼。这是不争的事实。在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大的背景下,中小微企业要发展,不仅需要国家给予大力支持,更需要中小微企业自身不断锤炼内功,提高抵御各种风险能力,同时,还需要各级工商联以及方方面面下大气力扶持。
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的巨大冲击,我国很多市场主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中小微企业理应受到更多更好的呵护。在经济生活中,中小微企业在产业链上承担着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生产任务。只有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微企业整体配套、协同,才能形成统一大市场,做到全国一盘棋。只有以大带小、上下联动、内外贸协同,打通产业链、供应链,经济机体才能进入良性循环。进入2021年以来,针对中小微企业的利好政策就来了。2月2日,国家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出台一系列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抓好落实是关键。不能让好政策“纸上谈兵”、悬在空中,要千方百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样,才能使中小企业在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与国营企业一样,携手并进、同步发展,共同撑起国民经济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