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矿业历时4年多,投资5个多亿,在朱仙庄煤矿地表下220米到480米“五含”水中建成一条地下“长城”,长3.2千米,平均高约70米,有效宽度40米的隐蔽、落底式“帷幕截流墙”进行疏干开采,此工程项目规模堪称“三峡大坝”,填补国内顶板侧向补给水害治理领域的空白。
“上工程、上技术,彻底根治水害”
朱仙庄井田北部被面积约9平方千米的侏罗纪第五含水层覆盖,含水层富水性极强,压覆大量煤炭资源,严重威胁矿井安全生产。2015年2月,该矿因“五含”水影响被迫封闭“五含”覆盖区下采煤工作面,采掘活动遵循避开“五含”、不扰动“五含”的原则。但是“五含”下直接压覆煤炭资源量超过1000万吨,“五含”水害若不根治,矿井北翼将面临接替断线无煤可采的困境。针对煤层顶板强富水含水层,传统的以防为主留设防水煤柱措施已不能保证安全开采,致使矿井产量和效益大幅度下降。
为了治理水害,解放煤炭资源,2015年,淮北矿业大胆创新,与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共同攻关“五含”水治理项目,以根治朱仙庄矿“五含”水害。淮北矿业组织开展了朱仙庄矿“五含”地质及水文地质补勘。在查明“五含”条件的基础上,经淮北矿业组织专家多次论证,最终确定建设一座“长距离、大埋深、高承压、混合介质、地下隐蔽、落底式帷幕截流墙”。通过建立帷幕墙,直接阻隔来自帷幕墙外侧“五含”水、间接阻隔奥灰水、太灰水向墙内“五含”的补给,利用地面、井下疏放钻孔对墙内“五含”水进行疏放,实现“帷幕截流、疏干开采”。
公司领导班子一致认为只有上工程、上技术,才能彻底治理灾害,才能保障矿井长治久安、高效发展,集体研究决定实施朱仙庄矿“五含”帷幕截流疏干开采项目。
“科学研究,勇于创新,全面实施项目”
2015年,朱仙庄矿通过施工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工程,精准查明了治理区内8煤层、“五含”赋存情况、构造和边界特征和“五含”压覆区太灰、奥灰顶界面深度及构造发育情况。
通过地面群孔抽水试验,该矿获取了“四含”“五含”水文地质参数,查明了“四含”“五含”、太灰、奥灰等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补给方向及径流途径。通过分段注浆试验查明预设帷幕墙附近“四含”“五含”的可注性,为帷幕截流工程实施的可行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在充分考虑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性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帷幕墙的位置,满足“两端搭界、顶底有界”的技术要求。经充分论证设计在8煤隐伏露头线外侧平均约120米的位置,建设长度约3.2千米,有效宽度40米,高60~80米的地下帷幕墙。通过帷幕墙的建设有效阻隔矿井内、外“五含”水之间的水力联系,间接阻隔奥灰水、太灰水向帷幕墙内“五含”的补给,为疏干开采打下切实有效的安全基础。
“五含”帷幕截流、疏干开采工程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帷幕截流是主体,而疏排工程的建设,水位、墙体稳定、地表沉降、井筒变形监测系统的建立是保证安全疏干的关键。帷幕截流工程施工的同时,配套工程同步跟进,施工完成地面直疏孔9个,建成井下直排系统,建立了46个覆盖各含水层的地面水文长观系统,建立了地表沉降监测系统、井筒及工广主要建筑物变形监测系统和帷幕墙稳定性监测系统。
2018年11月12日,淮北矿业在朱仙庄矿召开“五含”帷幕截流效果评价专家咨询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工程各项指标均已达到设计要求。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填补了国内顶板侧向补给水害治理领域的空白,“帷幕截流、疏干开采”对于矿井水资源的保护和水害防治,以及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有着重大意义。
“再紧一扣‘安全阀’,确保实现‘零出水’”
为了保证“五含”下工作面安全开采万无一失,该矿充分认识“五含”的差异性、不均一性,在开采前,朱仙庄矿对“帷幕截流、疏干开采”工程再紧一扣,坚决做到不疏干不掘采、疏干效果验证不达标不掘采。
为解决如何实现“五含”下安全开采的难题,该矿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进行科研攻关。重点开展了“五含”工程地质研究、“五含”下开采煤层覆岩地质分类与安全煤岩柱留设研究、“五含”采动覆岩岩移与地表沉陷变形规律研究、“五含”下开采采动应力场对帷幕墙的影响等16项科研项目,确定了88采区“五含”下分区开采方案,坚持“一面一研究”“一面一验证”“一面一评价”的原则,确保实现安全开采。
该矿采取“地面+井下”“顺层定向孔+常规孔”方式对疏降区进行探查验证,利用88回风上山、8煤顶板钻场等多地点、多层位、全覆盖向疏降区“五含”内施工顺层定向孔进行全方位精准探查,为工作面开采设计打下安全基础。该矿通过多措并举,治防并重,为“五含”下工作面安全开采提供坚实保障。
目前,朱仙庄矿“五含”下8105工作面已实现安全开采,累计采出资源量116万吨;866工作面已安全回采过半,为朱仙庄矿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后劲。
(张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