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 林慰胜
春分前,我和妹妹来到父母墓前祭拜。供桌上除了水果糕点,还放着一部刚出版的《林世堂文集》,这是同学们献给父亲逝世二十周年的一份厚礼。
20世纪50年代初,父母双双从甬城来到新昌。后来妹妹出世,他们就在岙桥里租房居住。接着父母准备把我也接到新昌上小学,我很是不愿。山道弯弯,那天木炭车在路上颠簸了五个多小时才到新昌。我昏昏沉沉地从车上下来,母亲马上买给我一筒酥香的春饼,看我吃得津津有味,父母相视而笑。秋风起,街上糖炒栗子飘香,父亲常会带些回来;母亲最爱嫩花生,煮上一锅,一家人大快朵颐。这些舌尖上的往事就成了我难忘的乡愁。
1958年,父亲被发配去农场劳动。一天放学后我鬼使神差似地又来到了岙桥里,可我再也找不到亲爱的父亲。往常我转过拐角,就会看到妹妹在奶娘怀里向我摇着胖乎乎的小手,然后我们一起等父母回家。长长20年的思念和期盼,母亲苦苦守望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1978年底,宁波有学校向父亲发出邀请,可父亲毅然回到了新昌。父亲情系大佛寺,他喜欢摇着新昌箬壳扇吟诵《陋室铭》;他不会忘记那年在奉化西坞农场时,学生潘幼君和赵梅皎这两个女孩走了几十里山路来看望他,还送来亲手缝制的棉护膝;他还非常感激妹妹的奶妈,这是个淳朴的农妇,对妹妹倍加疼爱……父亲的晚年是幸福的,他在《秋怀》诗中写道:“欣逢昭代中兴时,报国何愁鬓有丝。不教黑云笼禹城,长看旭日耀红旗。吴山越水皆宜画,秋菊春兰俱入诗。铁镐银锄五色笔,同心同德谱新词。”
父亲爱山城,山城人也从没忘记这个操着宁波口音,满腹经纶、上课风趣的语文老师。前年,新昌中学81、82届文科班的几个同学来到母亲的病榻前看望母亲,并希望将父亲的一些遗稿整理成书。经母亲同意,许多同学闻讯后纷纷解囊资助,还有许多人主动分担了文稿的打字工作,其实他们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电子稿汇集后,吴宏富和其他几个同学熬了多个长夜仔细校对、勘误、编辑,其间还得到新昌中学高级中学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董汀丰老师的鼎力帮助。
经过两年的努力,到2017年底,由吴宏富、金兰萍、潘林霞、张范增四个同学发起,81届、82届文科班和80届一班、二班部分同学为主,还有其他许多人共同参与的书稿整理,由陈百刚老师作序,一套三卷《林世堂文集》终于付梓成册。这凝聚了几代学生对父亲的敬爱与情义,我们家属当永远铭记、感谢。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父亲一生安贫乐道,辛勤育桃李,潜心做学问。可喜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战国·荀况《荀子》)我想,父亲定会含笑九泉。
(作者林慰胜系林世堂先生长女,已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等报刊发表文章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