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13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关于成都市民间川剧班社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郭履刚

1.jpg

  民间川剧班社的变迁和现状

  川剧是颇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其具有的艺术特征来源于100多年间川剧艺人对巴蜀大地风土人情的体察与凝练,是深受西南地区乃至全国民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形式。民间川剧班社以戏曲表演作为经济来源,艺人靠演戏养家糊口。在城镇与乡村,川剧表演与民间宗教信仰和其他各种民俗活动有密切联系,在城市中则有专门提供大众娱乐的戏园演出。民间职业川剧表演团体是具有明显商业性质的社会组织,普遍来说艺人必须靠四处流动演出来维持生计。国家政府时常希望通过传统戏曲来教化民众,而大众则更加看重传统戏曲的娱乐功能。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戏曲改革,一些班社演化成国营川剧院团,政治权力对民间职业川剧表演团体的介入也逐步深入,以达到利用戏曲进行政治宣传的目的。政府大力推行现代戏,使许多剧团依赖于国家的资助,逐渐丧失经济上的独立性,直到“文革”期间传统戏曲完全遭到禁绝。之后,社会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许多县级剧团艺人被放逐市场,而民营职业川剧团却在体制改革中重新获得了活力,以自负盈亏的生存方式回归民间,回到市场,以其灵活的演出、剧目生产、管理方式赢得了观众的支持。

  进入21世纪,城市更新与观众的老龄化挤压了民营剧团的生存空间。与此同时,政府通过对传统文化中与新的历史阶段所具有的主流价值观念相符合的内容的再度挖掘,通过传统戏曲来为社会的深入改革助推,这使得民营职业川剧团的生存模式又产生了新的变化,这体现为政府开始对民营剧团进行经济上的扶持。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民间职业川剧表演团体的生存模式在外部社会的作用下发生重构,其经济上的独立性随之变化,生存问题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及其周边的城市和农村,酷爱川剧的观众虽然愈来愈少,但他们的川剧情结却令人感动。本人年轻时对川剧一窍不通,自从进入文化圈子后,正值中共四川省委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出“振兴川剧”的号召,又加之已故川剧泰斗阳友鹤精心培养我对川剧的热爱,使我对博大精深的川剧艺术的钟情一发不可收拾。本人自20世纪末期从成都市文化局退休后,几乎全部精力都用在兴办老年团体和关心民间川剧艺术团队方面。

  目前成都民间川剧班社的几种类型

  据笔者极其粗浅的调查,成都市目前民间的川剧班社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由热爱川剧的个人投资成立的民营川剧演出团体。这些演出团体实行卖票或变相卖票,即观众花一定的钱(6元、8元、10元、15元),演出团队提供一茶一座,让观众观看川剧表演。此类民间川剧演出团队的演出场地相对比较规范,例如在成都市工人文化宫演出的川剧团队,以及龙泉驿区的民中川剧文艺团、邛崃市业余文君川剧社、郫县振兴川剧团、大邑县群英川剧演艺中心等民营川剧班社。该类型的川剧班社一般在相对固定的场所演出,例如在成都市工人文化宫演出的王兵团队、郝二姐团队和袁花脸团队,就是由观众花10元买一张票,场地为观众提供一个座位一碗茶观看化妆川剧演出。每周一、二、三的川剧化妆演出和周四的京剧化妆演出都是如此。周五的川剧表演唱(不化妆),每个观众交5元钱得一茶一座。以上类型的民间川剧班社在成都市民营川剧班社中的比例较大,也较有影响力。

  第二种类型,由个人投资成立的综合性演出团体。如成都市金堂县红叶红艺术团,该团的服装、道具、音响设备和部分乐器,基本上是由团长个人出资置办的。其演出节目有川剧、京剧、曲艺、舞蹈、声乐和器乐等。该艺术团的所有演出活动(包括下乡镇、进社区)从来不卖票也不卖茶,纯属公益性义演。仅2015年和2016年,红叶红艺术团义务公演的川剧就达140余场(该团保存着相关原始记录和受益社区、学校等单位出具的证明材料)。红叶红艺术团此类的公益演出场所,泛及金堂县内一些乡镇和社区,以及成都市内部分社区和金堂周边的广汉、什邡、都江堰等地。为了传播川剧,该团即使在综合演出中也要安排川剧节目,而且由艺术团出钱创作排演了反映本地治水英雄的古装川剧《鳖灵魂》。该团为了传播川剧,团长亲自到学校开设川剧爱好兴趣班,年过古稀的团长傅秀辉自己骑车到学校去教学生学习川剧音乐,而且从来不向学校和学生收取教学费。该团还投入大笔开支,付出大量精力排演了空政文工团剧本的大型歌剧《江姐》,并带着该剧到部队军营去慰问子弟兵。当地电视台和县委主管的报纸都多次进行宣传报道。但是,由于艺术团演员乐员参加演出没有经济收入,目前该团人员参加演出的人愈来愈少,艺术团随时都有夭折的可能!

  第三种类型,由热爱川剧的个人投资成立的纯民间纯公益性的川剧演出团体。例如成都高新区中和围鼓队即蓉艺川剧社,社长兼法定代表人是华西集团退休高级工程师胡忠良。剧社由退休川剧演员、乐员和业余川剧爱好者组成,共47人;购置服装、道具、乐器、锣鼓、音响、设备设施和影像器材等,全由社长承担。笔者曾经郑重地问胡社长:“你对川剧事业付出那么多,究竟是为了什么?”胡忠良只简单地回答了一句话:“我就是热爱川剧!” 迄今为止,剧社由高新区中和镇扩大至成都市区大慈寺社区和春熙剧场定期驻场川剧座唱。同时,还不定期在本区及周边天府新区、双流、彭县、郫县、都江堰、什邡、射洪、南部传播川剧。5年来,剧社已进行川剧驻场定期演出158场川剧进社区走基层、进道德讲堂、敬老院、街道养老助残关爱中心、老茶馆、古镇等惠民演出44场,川剧座唱、表演唱106场,共308场(截至2017年4月底)。该剧社的各种演出剧照、演出剧目和各种相关记载资料都十分规范。该剧社以上惠民公益驻场定期演出,坚持执行剧社自定的不卖票、不卖茶、不接受观众献花的变相红包,还向观众送开水的“三不一送”制度,深受观众喜爱和好评。一位中和镇的老大爷感慨地说,“看戏不要钱,还免费喝开水,这样的好事以往是从来没有过的!”一个民间团体能够不求经济回报,以无私奉献精神为公共文化服务,确实难能可贵。该剧社演出剧目既有川剧传统折子戏又有川剧大幕戏片段等不同剧目达100个以上。在演出传统剧目的同时,剧社还创作上演了通过古装人物反映改革开放成就的新戏《群仙赞中和》,并在全区戏剧大赛中获得殊荣。专家评委认为,该剧政治意义好,用古装川剧形式演绎成都高新区中和镇的新变化。但是,一个严酷的事实是,这个剧社成立5年来,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剧社目前已经很难支撑下去了!

  第四种类型是“空壳型”,即有其名无其实。此类型的民间川剧班社,既没有自己的演出队伍(演员和乐队),更没有本班社自己的固定的甚至流动的演出场所。他们即使要偶尔演出一两场,连演员带“场面”(打击乐)加帮腔等,都是从其他渠道“借”来的。此类的川剧班社,有的还保留着某某川剧团的编制,实际上没有独立的演出实力,一切都要靠“借”。

  盼望切实支持戏曲艺术的发展

  目前成都市民间川剧演出团体的类型比较复杂,远远不止这四种类型,可以想象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在行政管理和执行扶持政策方面的难度有多大。在结束本调查报告之前,笔者刻骨铭心的感想是期盼党和政府的政策执行者们牢记党的“二为”方针,大力扶持包括民间文艺团体在内的文艺工作者,努力用传统的文艺形式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反映现实生活以及人民群众的心声!

  党和政府的政策始终反映着人民群众的心愿。1982年,中共四川省委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出了“振兴川剧”的号召;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以52号文件公开发布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201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又以“川办发12号文”发布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再一次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从本调查报告反映的情况不难看出,那些从事无演出收入的民营演出团队,极其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重点资助基层和民营戏曲艺术表演团体”的政策,尽快资助那些濒临夭折的民营戏曲艺术表演团体,让他们更好地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退休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