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12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TPM ≠ ISO55000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蒋坛军 资深管理顾问

  在我国国家标准GB/T 33172资产管理系列标准(即ISO55000)中,资产是指对组织有潜在价值或实际价值的物品、事物或实体,包括:设备、车队、土地、建筑、软件、现金、股票、品牌、专利等。可见资产包括但不限于设备、资产管理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管理。

  但令人深感焦灼与遗憾的是:穿新鞋走老路。不少企业在实施ISO55000时,还是做成了“资产管理 = 设备管理”,即主要借助TPM(全面生产维护)或类似的方法,针对生产设备管理进行改善,例如OEE设备综合效率、非计划停机时间、备件费用、设备投资决策、设备全寿命周期投入产出比等。当然,笔者并不是想说,在推行ISO55000时,就不需要设备管理改善或TPM了。

  ISO55000资产管理系列标准,其核心理念是“令资产最大化创造价值”。再美好的管理理念,若不予以量化,一旦实践起来就容易走偏或变味。度量一个企业该理念的达成程度,可采用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收益率(即总资产净利润率)或类似指标。

  以总资产收益率为例,其计算公式为:总资产收益率 = 净利润 ÷ 平均资产总额 × 100%。从该公式可以看出:通过增加净利润、或压缩资产总额,均可提高总资产收益率。其中,增加净利润的途径,除了设备方面的投资决策、OEE、非计划停机时间、备件费用等改善,也需要其他方面的改善,例如削减各部门不合理开支、增加销售额、通过改进设计和降低不合格率而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采购成本、压缩生产周期(即加快现金资产的周转速度)、发行股票、并购互补型企业、获取专利、建设品牌获取市场溢价、优化非设备类的资产投资决策等。而压缩资产总额的途径,除了租售冗余设备,也可能需要抛售盈利无望的子公司、裁减冗员、对多余的土地和建筑实施关停并转租,等等。由上可见,TPM主要针对生产设备的改善,所以TPM ≠ ISO55000。更具体点说,推行ISO55000时,对设备管理进行改善是必要的,吸纳TPM也是必要的,但是都不充分。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笔者从不否认设备对于企业总资产的重要性。但依据高德拉特的“瓶颈管理”原则,我们可以得知:只有当一个系统的瓶颈被改善了多少,该系统的整体效率才会提高多少。所以,尤其当设备管理不是总资产的瓶颈时,若还固守以偏概全的“设备管理 = 资产管理”,继而一味只改善设备管理,最后对提高总资产收益率将毫无贡献。当然,客观地说,在设备密集型企业,有时设备确实会是总资产的瓶颈(所以TPM仍有其重要的存在价值)。但即便如此,设备瓶颈总是会被打破的。此瓶颈一旦消失,就需要改善构成新瓶颈的其他事项。所以,若固守“设备管理 = 资产管理”的误区,就易陷入“就设备论设备”的窠臼。走老路子,到不了新地方。

  为何存在“设备管理 = 资产管理”“TPM = ISO55000”的误读?常见的原因有:

  一、认知程度不够。认为“设备管理 = 资产管理”,也未理解总资产收益率、或总资产报酬率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

  二、部门墙主义。很多企业会安排设备部门来牵头推行ISO55000,虽然部门名称改为“资产管理部”,但并没相应地扩大其职权,于是无法组织其他部门来共同推行,所以“资产管理部”只好就设备管理动手。——顶层设计与跨部门合作,是有效实施ISO55000的前提条件之一。

  三、审美疲劳。近二十年,各种管理体系不断冒出,企业人员对管理体系有所厌倦,于是索性走捷径以“设备管理 = 资产管理”交差了事。

  四、怕麻烦。缺乏全员改善的企业文化,若以总资产收益率来度量推行效果,则意味着要在企业很多方面进行改善,于是干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五、缺乏知识与技能。企业苦于缺乏全面深谙资产运行效率原理与改善方法的团队,只好凑合做成了“设备管理 = 资产管理”;等等。

  “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观察我国企业的资产运行效率,较世界先进水平整体存在明显差距。以2016年的总资产收益率为例,英国国家电网4.6%;我国国家电网2.1%;我国南方电网2.3%。在此情形下,稍稍有点责任感的人,都会清醒地意识到我国企业需要努力赶超。而在赶超的道路上,应及早抛弃错以局部取代整体的“设备管理 = 资产管理”,否则怎么可能在资产运行效率方面实现弯道超车?走在错误的道路上,是永远不可能高效地到达正确的目的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