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陈良
●桃花诗人吉树奎近影
吉树奎是一个把金色的羽毛看得比生命还重的人。这种优良品质的形成并非信手拈来,一蹴而就,而是千锤百炼,水滴石穿的结果。
首先是来自于其传统的家风。一个从偏僻乡村走出来的孩子,祖祖辈辈都像质朴无华的泥土,给它一粒种子,它还你一个秋天。给它一缕阳光,它还你一生的光明。
其次便来自于学校的培养教育。吉树奎是威远师范的毕业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那时的农村孩子,为了跳出农门,往往首选师范。当时的师范可谓群英荟萃,高手如云,俨然广袤土地上的庄稼一样出类拔萃。
吉树奎父亲早逝,其成长经历倍加坎坷,因而显得比同学们早熟。他常常独立于城边山上,眺望东升西沉亘古不变的太阳;常常徘徊于清溪河边,抚摸千年风雨侵蚀过的城墙。久久思绪洞穿历史,铁马冰河梦中自来。他过早地思考着人生与自己的未来。
吉树奎表达自己思想最先使用的并非诗歌,而是漫画。每到周末,他便携妻带女,搭乘公共汽车从东联镇老鹰嘴起程,前往几十里外的县城,拜访当时威名远扬的威远县朝天椒漫画组的聂旭华、黄渝文等各位大师,学习漫画创作。
“伤心夜雨,蕉窗点半盏寒灯,替诸生改之乎者也。回首秋风,桂院剩一枝秃笔,为举家谋柴米油盐”。这是古代文化人丧魂落魄的真实写照。而吉树奎则是另一番景象。在一个又一个“半边锅里煮乾坤,一粒米中藏世界”的日出日落之后,他的漫画便在当时的《内江报》、《四川农村日报》、《教育导报》等报刊上闪亮登场了。几根漫不经心的线条,被他舞蹈成了展示家乡风土人情、美丑善恶的大舞台。家乡也因他的付出,收获了一段闪光的历史。
大凡思想大成者都是灵魂的独行侠。吉树奎也不例外。引壶殇而自酌,乐诗书以消忧。在漫画成就中陶醉了一会儿后,吉树奎感觉到漫画这种体裁似乎并不最适合自己。“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能与他汹涌澎湃的思想潮涨潮落的只有诗歌。
鄙人虽然读诗但对诗歌缺少研究,不敢对吉树奎的作品评头论足。但他创作的每一首诗我都一一拜读过。我和他是同乡、挚友,每逢周末,县城边桃花山上必有我们的身影。遮天蔽日的树丛下,一杯清茶品生活,半壶开水消日月,谈天说地评世事,聊古话悟人生。当问过一周来的人和事,接下来就是谈他的诗歌。没有电脑以前是读手写稿,有了电脑后读打印稿。而今是直接发到手机上或QQ空间里。吉树奎的诗歌无论怎么变迁,终究离不开他对家乡对人生对社会的热爱、思考与担当。
最先他写亲情、恋情、乡情,一派纯情。家乡的一草一木,妻子的一颦一笑,在他的笔下都充满了诗情画意,美丽得令人神往。每每读他的新作,脑海中总会浮现这么一幅图画:一个清瘦的中年人,静坐在电脑前沉思默想。一支烟被夹在手上,一杯清茶搁在旁边。窗外是灯火辉煌的世界,红尘的嚣张铺天盖地。唯独没有被淹没的便是这个静坐的中年人和他的思想。
写到这里的时候,外孙女正在楼下毫无顾及地喧哗。我不由得想起了吉树奎的外孙。他的外孙今年两岁,这时正在遥远的大海边接受海水的洗礼。读吉树奎的诗,何尝又不是一种洗礼?在他的诗中,我们读到了人性的嬗变、灵魂的挣扎、征程的峥嵘、与世事的警醒。他用自己的诗歌,诠释着脚下这片土地和身边芸芸众生的前世、今生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