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 刘金亮 ■ 丹东市市政府办公室 吕琳琳
丹东地处祖国边陲,历代都是军事要塞,是中国万里长城的最东端起点和中国万里海疆的最北端起点。其毗邻朝鲜半岛的地理位置,使丹东(旧称安东)在6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着连接前方后方的纽带作用,成了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前线。
丹东市人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所做的贡献,受到了全国人民和志愿军指战员的赞扬,被誉为“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
没有强大的国防,就不会有稳定的经济发展,无论多难,都要为部队建设提供保障。
丹东市委、市政府领导在思考全市中心工作时,都把军民融合、双拥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将国防建设和“强军梦”作为“一把手工程”。
根据双拥工作的需要,丹东市亟待建设军民融合训练基地。经测算,基地建设需要地方政府拿出800万元配套资金。时值丹东经济刚刚复苏,方方面面需要钱。市委、市政府将这部分资金安排在重点工程之前,优先予以拨付,确保了占地1.3万平方米训练基地当年建设、当年投入使用。驻丹65739部队是东北地区惟一的一支专业抗洪抢险部队。随着部队训练任务科目的逐渐增多,训练场地狭小的问题暴露出来。建设抗洪抢险模拟基地需要用地1.3万平方米,而部队驻地正好要建设一批重点项目,也亟需这片土地。市委、市政府领导在走访部队时,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立即部署市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来到部队现场办公,并特事特办,办理了审批手续,妥善解决了部队征用土地的问题。如今,65739部队建立起全军第一个抗洪抢险模拟基地,官兵的技战术水平得到了空前提高。
在丹东市开展的八百里边海防哨所拥军行活动中,每一名市委常委带领一个职能部门、一个经济效益好的民营企业,到驻守在边海防哨所进行走访慰问。动员大会上,市领导明确提出:“部队需要什么,地方就补助什么,要为部队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提供坚强有利的保障。”市委、市政府和企业先后投入了200多万元,与部队共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建设,邀请驻军部队官兵走进新城区,感受最美丹东,介绍丹东新区开发建设情况。在大连某海军基地服役的“丹东舰”,凭借在完成各项任务中的出色表现,成为丹东市海上流动的“城市名片”。为了表达对“丹东舰”全体官兵的谢意,市委、市政府和辽宁曙光集团组成慰问团,定期前往慰问,赠送吉普车,解决舰上官兵的交通问题。驻丹93275部队定期到外地进行驻训,部队走到哪里,地方党委和政府把全市人民的情谊送到哪里。至今,市党政军慰问团已经多次到该部队驻地进行慰问。
要敢啃“硬骨头”,要尽可能为军人解决后顾之忧,不能让军人为了国家而苦了小家。
军改时期,军转干部安置、军人家属就业、子女上学、军官婚恋和老兵的优待政策等问题,是很多部队所在城市的工作难点。就如何解决这些困难,丹东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把精力放在解决得不够彻底、解决办法不够明确的问题上,集中精力解决军人的后顾之忧”的工作思路。几年来,近千名军转干部分配到丹东市的各个机关单位,市教学质量最高的两所中小学把军人子女全部免费接纳进来,并已经形成制度化。
围绕军人家属就业,丹东市总工会、劳动部门建立军嫂劳动技能培训班,免费帮助军嫂进行就业培训,并优先安置。与此同时,采用典型引路的办法,大力宣传全国拥军模范杜云吉,介绍他心系国防,解决军人家属就业的事迹,引导一大批企事业单位吸收军属就业。
丹东市双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都把军民融合、双拥工作作为本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把驻军单位的水电气热供应纳入城市总体建设规划,水电气热费给予优惠,为驻地部队改善了营房及其设施条件,并针对住房难,制定了《关于落实军队人员住房供应社会化的意见》。市公安局各派出所对辖区内烈士遗属、伤残军人、老战士进行走访、慰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真做好部队随军家属的就业安置工作,协助开展军民融合人才培训和退役士兵两用人才开发使用工作,指导企业落实优抚对象的劳动保险、生活保障等各项福利待遇。
近年来,丹东市市委、市政府和驻军各部队把建设和谐丹东、平安边防作为军民融合、双拥工作的着眼点,不断完善运行机制,通过深入走访调研,提出了双拥工作要做到纳入党政军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及部队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干部政绩考核范围、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确立了“工作从基层抓起,活动在基层开展,任务在基层落实,效果在基层体现”的基本原则,有力推动了全市双拥工作的扎实开展。
一支成立了40年的“老妈妈拥军队”成为丹东双拥文化中的一个亮点。
早在1976年,“老妈妈拥军队”就已经自发形成。年龄上至78岁,下到43岁。让战士们身在军营远离家乡,却依然能感受到母爱的朱兴亚拥军团体,1979年正式命名为“老妈妈拥军队”。在40年拥军活动中,老妈妈们把子弟兵当自己的孩子,做了无数的好事,其中开展的“认亲活动”,使老妈妈们在部队认的干儿子足有上千人之多。老妈妈们也被广大官兵誉为“战士之母”、“军旅启蒙者”、“人生导航员”。
在朱兴亚“老妈妈拥军队”的带动下,丹东市先后成立了更多的“老妈妈拥军队”,仅振安区就建起9支“老妈妈拥军服务队”,凡有驻军的地方就有老妈妈们拥军的身影。
地方拥军优属的热情,也让驻丹部队“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父母”。
驻丹部队在鸭绿江边第二故乡的建设中创造了一组组令人心动的数字:多年来,驻丹部队出动官兵7.8万多人次、车辆3460多台次,参加地方公益事业项目180多个,创建双拥形象工程30多个;共捐款130余万元,捐物1.2万余件(套),为贫困群众送去了温暖,为地方建设作出了贡献。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子弟兵。驻丹部队与丹东人民形成了水乳交融的亲情。
驻守一地,造福一方。近年来,驻丹部队认真贯彻战区、省军区《关于部队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做贡献的意见》,紧紧围绕丹东大发展、大开放、大跨越目标,组织驻军部队参加驻地重点工程建设和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等建设活动。当地方出现急难险重情况的时候,子弟兵更是展现出了英雄本色。
2008年7月12日,丹东骤降暴雨,市郊一处矿区的尾矿坝出现险情,拥有化学物品的尾矿渣直接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驻丹65735和65739两支部队接到险情通报后,在20分钟内迅速集结,出动96台抗洪抢险车辆赶赴现场,在狂风暴雨中封堵渗漏点。
2010年8月28日傍晚,丹东市中心血站的采血车紧急开进了机动大队营区,由于数十起农民误食野蘑菇中毒事件,医院临床用血急剧增加,造成市中心血站血库严重告急,尤其是血型为A型和O型的中毒患者临床已经无库存血可用,为了挽救数十位中毒农民的宝贵生命,市中心血站领导紧急向丹东边防支队官兵求援。100余名官兵集体列队等待献血,此情此景令血站工作人员感动不已。最后,经筛查合格的33名官兵全部主动一次性献血400毫升,总量达13200毫升,创下了丹东单次集体采血纪录。
丹东市边境线漫长,居民分散。丹东边防支队把爱民固边行动进行延伸,开展“边海防线结穷亲” 活动,支队包扶贫困镇,大队包扶贫困村,派出所包扶贫困组,警官包扶贫困户。这项活动的开展,不仅缓解了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生活负担,更使军警民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深化。
在丹东市努力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过程中,驻丹部队官兵积极与地方党委政府沟通,新城区建设、大项目建设等施工现场都能看到部队官兵的身影。水电武警官兵以帮助驻地发展建设为己任,在蒲石河电站的建设和三湾城市供水枢纽建设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丹东市市委、市政府按照平战结合、军民融合的方针,坚持城市建设和国防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投入1.7亿元修建3条海防战备路、4条驻军营区通行路、2条执勤战备路,构建以海港、空港、高速公路为主体的战时快速机动作战交通枢纽,为部队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保障。投入128万元研发具有辅助决策功能的国防动员潜力信息管理系统,这一系统填补了国家空白并在全国推广。
丹东,这座在抗美援朝战争赢得过英雄城市称号的城市,在半个多世纪的成长和发展进程中,双拥工作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已连续8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如今,这座最美的边境城市,在交通建设上总结历史经验,走出了军民融合的创新路,以更高的标准开展国防和“强军梦”建设,让军民融合之花更加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