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军工程大学勤务学院教授 陈炳福
近些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这艘航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出现了减速甚至“搁浅”,当前发展主要面临市场化程度不高、国企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不够、思想观念不够解放等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发挥国防建设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牵引助推作用,加快这艘庞大的经济航母继续扬帆远航,则是党中央、国务院乃至全国人民关注的重大课题。为此,我着重从海军建设发展的角度,谈谈对东北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走向深蓝战略对海军建设发展的影响
2015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军事战略》,该白皮书表明,中国海军已经启动新一轮的战略转型。白皮书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按照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战略要求,逐步实现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海军战略曾经经历过改革开放前的“近岸防御”战略和改革开放以来的 “近海防御”战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对海洋资源、能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对海洋运输通道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争夺海洋水域管辖权、海洋资源归属权、海峡通道控制权,已成为中国大国崛起,走向远海的重要一环,这要求海军战略进一步转型。“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战略的新要求意味着,中国海军走向远海将成为常态,与之相应的执行远海多样化任务的能力也将得到大力提升。海军战略转型,从近海走向远海、深蓝,对海军作战力量体系和战场体系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在作战力量体系建设上,海军按照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战略要求,逐步实现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构建合成、多能、高效的海上作战力量体系,提高战略威慑与反击、海上机动作战、海上联合作战、综合防御作战和综合保障能力。以国家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强力推进的大型海上作战平台体系化建设,不仅仅要求海军发展和建造以航母为主体的各类型舰船,同时也对海军建设新型航空飞行器,新型海上信息作战力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中国海军新型装备虽然呈井喷式发展,但海军建设因投入大、周期长,与国家利益拓展需求还不相适应,走向深蓝的海军对新型作战装备的需求仍有极大的空间。
在海战场体系建设上,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海战场(海军兵力驻屯体系、作战指挥体系、防御体系和后方保障体系)已形成良好体系,为海军兵力完成各种作战任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展望今后的中国海上安全形势,我国海上将面临着多元威胁、政治外交环境复杂化,海战场建设的难度不断加大。近年来,我们加强了中国东部、南海的海战场建设,有力地支撑了中国海上战略防御前沿前移,有效地保障中国海军兵力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进行活动。但北部海区的海战场建设对维系中国国家安全也十分重要。应重新定位黄渤海战场防卫战略走向。目前,黄渤海战场安全防卫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大洋方向,面临着海洋国土争议、朝核危机、萨德部署、台海问题牵制等重大问题。美以遏制朝核问题和地区性大国崛起为战略目的,地区性战略重心明显置于日本列岛和韩国方向,对黄渤海地区已经形成了战略挤压态势,构成了对黄渤海地区及大陆纵深的全域性海空威胁。国家应充分谋划黄渤海海洋安全战略,使黄渤海区域安全走向全面经略、重点建设。
二、发挥东北经济优势服务深蓝海军建设
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和我国重要的工业与农业基地,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在国家发展全局中举足轻重,在全国现代化建设中至关重要。与沿海地区不同,东北地区是中国一个重工业的生产基地,其中以设备和原料生产尤为重要。主要的工业有钢铁业、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飞机制造业、军用设备制造业等。被视为“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其装备制造业依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东北在中国的工业体系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目前东北原油产量仍然占到全国的2/5,重型卡车占1/2,造船业占1/3,汽车占1/4,木材占1/2,钢产量占1/8。
海军远海战略的转型对船舶制造业、飞机制造业、钢铁业、汽车制造业、信息产业提出了巨大需求,而东北地区发达的装备制造业为海军新型作战力量体系和海战场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和技术支撑,从而带动东北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以海军新型作战力量的体系化建设为例,海军远海战略的实施必须以大型海上作战平台体系为支撑,急需建造航母、各类作战舰船、支援舰船,以及航空飞行器,这离不开国家发达的船舶工业、飞机制造业、信息业和钢铁业,也无疑为东北地区发达的船舶工业、飞机制造业、钢铁业的振兴和产业升级带来了无限商机,这为通过产业集群的扩散,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船舶工业来看,船舶工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产业,对拉动地方经济,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意义重大。船舶工业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直接涉及到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电子、化工、建材等50多个行业和5万多种产品,产业关联度高。船舶产值的60%~70%是配套企业所制造的,一个大型造船企业需要有1000多家企业为其配套服务,可谓“一船出口,千家受益”,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东北地区重工业及国有企业的优势,在改革开放前对中国经济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随着市场开放的政策转变,装备制造业向“工业4.0”时代发展,东北的装备制造业已呈落后趋势。其升级和转型不仅必要,而且迫在眉睫。因此,未来东北的装备制造业应抓住海军远海战略转型带来的军事装备大发展的契机,通过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开展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做优做强高技术船舶、飞机制造业等先进装备制造业,提升重大技术装备以及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水平,带动东北经济发展。
三、以深蓝海军建设为契机助推东北“经济航母”扬帆远航
总体来说,就是借助渤黄海区域海上战场建设和海军装备发展的需求旺盛时期,连拉带推,加快东北区域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具体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海战场建设投资需求为牵引增大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动力。近年来,为应对来自东部和南部的海上安全威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海军加大了我国东海和南海区域的海战场建设投资,但我们仍不能忘记北部海区对中国海洋安全的重要性。加大东北地区海战场建设不仅能有效应对黄渤海海区复杂的周边情势,更可通过海防工程建设,增加对海军驻地的军港、码头、机场等军事设施建设和填海工程,直接增加东北地区就业机会,增加居民和政府收入,还可解决当地水泥、钢材等过剩产能,海防工程的投资不仅能完善驻地基础经济设施,引进巨额经济投资和资金,还能对区域经济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第二,海军装备建设投资要适当向东北老工业基地倾斜。国防预算中,装备采购是国防预算的最主要内容之一。一般占各国国防预算的20%-40%。当政府以国防合同形式向国防工业企业采购武器装备时,即为国防工业所在地区注入了必要的生产发展资金。如果当地国防工业企业以国防合同商的形式承接国防合同,它将在本区域内采购生产军事装备所需的商品和劳务,从而带动本区域循环往复的生产、消费、就业和税收。而围绕军工产业配套投资将形成区域产业集群。东北地区历史上就是新中国海、空军先进武器装备的生产基地。航空、航天、船舶等军工行业具有较高的研发水平和较强的生产能力,重型装备制造业中,以苏27、苏30为代表的军用飞机、核潜艇等重要的海、空军军品生产任务均在东北。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多次提出加快调整和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2015年又从顶层设计上对振兴东北做出了新一轮战略布置。在新一轮振兴东北进程中,我们认为东北地区应抓住中国新军事变革中海空军战略转型和军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的重大机遇,从国家层面上协调军队装备采购和军工投资向东北地区倾斜,大力支持军工企业与地方企业合作,依托军品的技术引领和市场需求,推动相关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发展和相关产业集群的扩散。从国外经验来看,采购现代化大型军用舰船将会带动区域船舶制造业、修理业的快速发展。美国船舶制造、修理业对国防部门的储存度越过34.4%,俄罗斯超过12%。
第三,加快东北地区海军驻地的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海军在东北地区驻建大型军事基地,建设了相应的军港码头。从国防经济学角度来看,海军基地通过驻军和文职人员的工薪消费、物资采购、军需品和劳务的购买而对当地经济直接注入资金,这些资金对当地生产、消费、就业产生直接的重要影响,同时,增加了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加快东北地区海军驻地的军民融合,推进军事基地后勤保障社会化程度,使海军基地对驻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更高的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