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警后勤学院军事经济系教授 谢茜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职能任务主要是:国家规定的警卫对象、目标和重大活动的武装警卫;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公共设施、企业、仓库、水源地、水利工程、电力设施、通信枢纽的重要部位的武装守卫;主要交通干线重要位置的桥梁、隧道的武装守护;监狱和看守所的外围武装警戒;直辖市,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其他重要城市的重点区域、特殊时期的武装巡逻;协助政法机关依法执行逮捕、追捕、押解、押运任务,协助其他有关机关执行重要的押运任务;参加处置暴乱、骚乱、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恐怖袭击事件和其他社会安全事件;以及国家赋予的其他安全保卫任务。而要确保这些内卫职能的有效发挥,离不开必要的财力物力资源支撑。
东北地区社会安全稳定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
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运行遭遇到不少预期内和预期外的冲击与挑战,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经济转型难度更大,调结构、促增长形势更加严峻,特别是经济发展不景气带来大量企业裁员、失业人数剧增,直接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导致武警部队临时任务激增,用兵次数和人员数量增多,让本已紧张的维稳形势更加严峻。在内忧忡忡的同时,加之外患干扰,美韩欲强行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种种“不冷静”行为致使朝韩双方剑拔弩张,军事对峙进一步升级,爆发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增大,尤其是朝鲜半岛核危机的“溢出效应”影响,使得东北地区的安全形势和社会稳定性变得更加脆弱。一旦生战生乱,将会打破我国东北周边的和平环境,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安全稳定构成直接威胁。
东北地区武警职能的发挥出现了经费不足的压力
内忧外患叠加,武警部队作为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担负维护东北区域经济社会安全稳定方面,面临着越来越艰巨的使命任务和压力。遂行维稳任务,需要军事后勤资源的大量投入。但考虑到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的重重困难,武警部队在东北区域执行维护安全稳定的使命任务所需的军事后勤资源却面临较多的制约因素,有些资源投入很难及时到位。因为武警部队接受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双重领导,特殊的领导体制决定了武警部队在经费供应上实行双重保障机制,即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联合向武警部队提供经费。其中,中央政府向武警部队提供的经费称为中央正常经费;地方政府向武警部队提供的,用于保障武警部队执行安全保卫任务及相关建设的经费,称为地方保障性经费。中央正常经费和地方保障性经费共同构成了武警维稳经费。地方保障性经费主要用于弥补地方政府、目标单位用兵时的经费缺口,故而没有固定的标准,主要受地方财政状况、用兵单位经济状况好坏等因素的影响。当前,东北三省经济增长乏力,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减少,财政支出更加紧张,这直接导致武警部队地方保障性经费增长缓慢甚至减少。所以,这就形成了当前东北区域武警维稳经费资源供求矛盾,一方面,东北地区的严峻局势引发武警维稳经费需求急剧增长;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财力匮乏导致武警维稳经费投入增加缓慢甚至减少。这就直接影响了东北区域武警部队维稳职能的有效发挥。
解决东北地区武警维稳经费矛盾的主要对策
在当前形势下,要想解决东北地区武警维稳经费供求矛盾,缩小经费缺口,最好的办法就是,科学统筹资源运用,集中财力物力确保重点。首先,针对东北地区经济特殊情况,提高中央对武警的经费供应比例。在目前东北经济发展存在严重困难、地方财政收入下降的情况下,适当加大中央对武警正常经费投入比例,以减缓东北地区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待将来东北经济振兴之后再适时恢复原来经费供应比例。其次,针对武警不同部队使命任务,调整武警内部经费分配结构。对涉及社会维稳的重点执勤部队,要通过经费分配杠杠确保部队经费需求。根据武警保卫对象的重要性不同,确定资源配置的先后顺序,将有限的资源优先满足战斗力生成的需要,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特别是要优先保障基层武警部队战备建设所需,确保重点执勤、处突维稳等中心工作的经费供应。第三,针对不同地域经济状况,加大武警社会化保障力度。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大背景下,武警部队应建立健全自我保障与社会化保障相结合的后勤保障模式,各级部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搞好自我保障的同时,尽量借用社会资源弥补自我保障不足,实现后勤保障效益最大化,增强完成“多能一体,有效维稳”战略任务的社会化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