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22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药品购销须源头治腐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木须虫 职员

  公安部披露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GSK中国)部分高管被查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了解,GSK中国此次共有4名高管被抓。外资药企的“四驾马车”同时被抓,这还是首次。这些高管涉嫌受贿,并用受贿所得再行贿政府官员和医生等,其中还有人涉嫌接受性贿赂。(7月15日《京华时报》)

  GSK案的手段并不高明,可以说是药品领域通行的规则,他们通过旅行社以会议的名义,组织专家医生旅游等进行贿赂,并且通过旅行社套取部分资金,再单独向特定具有关键作用的官员和医生行贿,达到巩固药品销售的目的。GSK之所以如此,不过是规避本公司内部的监管罢了。相比较来说,国内的药企或者药品经销机构内部监管就软弱得多,行贿起来也要便捷许多。比如,2011年浙江省卫生厅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仅半年来医务人员已主动上交回扣款、礼卡、礼券、礼品等约1800余万元,而在整顿同期还曝出“温州百名医生吃药厂回扣”的新闻。

  GSK案发后,整个医药行业人心惶惶,担心突然哪天警方就找到了自己头上,并不是虚言。当然,打击只能解决或然性的个案,仅具震慑作用,并无助于改良必然性的行业土壤。在药品购销领域,不管是GSK依托旅行社的会议模式,还是所谓的“医药代表”、“专业贿赂公司”实质是利益的代表,都是附着在药品虚高利益分配的执行人。换言之,药品因无序竞争,变成了瓜分利益蛋糕的工具,高价格的张力才能串起利益链条的整体诉求。

  GSK案是药品购销领域问题的缩影,如GSK运营总经理梁宏归案后的反思:一种药品要上市,要与各个部门打交道,如注册涉及药监部门,价格涉及发改委,进医保涉及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进入地方涉及地方招标办,进入医院要涉及医院院长,科室主任、医生等,“环节太多,要打交道的政府部门太多”;目前中国的药厂太多,都是一种低水平的仿制,这就导致不能集中优势进行研发。而像美国,只有几家大型药企,动辄就可以拿出数亿元进行研发,“研发的成本最高”。

  梳理一下梁宏的反思,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行政监管的手过长,缺少有效的市场机制;二是以药养医模式的依赖;三是药品生产方向的偏离,药企多研发的少,低端重复必然导致仿制药品泛滥。如有资料显示,美国FDA每年新批药号不过几十种,而我国新药号批准曾一度达到过万之多,药品泛滥自然会跌入恶意竞争的怪圈。这些问题并不陌生,在诸如“天价药”、“天价药单”、“药品降价死”之类现象的讨论中,都曾反复剖析过。可见,是畸型的土壤催生商业贿赂“妖艳”的奇葩。

  商业贿赂要打击,虚高药价也要降,但都只治标不治本,着眼于长远,逐步改良药品产销的土壤,培育和修复健康的市场机制,才可能实现源头治腐。一是对药品过多过滥的现象,应按品种进行清理与压缩,建立退市机制;二是从根本上推进医疗体制改革,让医疗回归到“以技养医”的模式上来,有序开放药品市场竞价供应,切割掉管控环节虚高的利益;三是转变药品生产的导向,通过有效的价格机制和管理机制,将药企导向研发为主,靠技术取利的轨道。此外,加大惩治力度,建立药企商业贿赂黑名单制度,加大违法成本,倒逼行业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