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22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储蓄率高企里的民生焦虑与投资无柰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堂吉伟德 职员

  13日,有关“我国人民币存款突破百万亿”、“中国人均存款77623元”的消息受到广泛关注。不少市民惊呼自己“拖了后腿”。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根据记者的测算,以全国人口总数13.5亿计算,截至今年5月底,中国人均存款为32719元。(7月14日《北京青年报》)

  不管是人均存款77623元,还是人均存款为32719元,按照前任证监会主席的郭树清的话说,“中国的储蓄率高达52%,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而且就大国经济而言历史上不曾有过先例。”事实上,对于储蓄率的解读,传递出民生和经济的多重信号。要知道,存款数的增加,储蓄率的增长背后,是银行负利率和物价飞快上涨的生动现实,在存款就意味着货币贬值和缩水的语境下,公众的存款热情依然不减,其背后的民生焦虑与投资无柰,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对于储蓄率高企,一个基本共识是,在社会保障不力的情况下,民众过多承担公共责任之后,“手中有钱,心中不慌”让民众有钱不敢花,存钱以备不时之需便成了首选。事实上也是如此,当看病、入学、养老和住房成为数座大山之后,谁也不敢轻易消费,更难言超前消费。拼命存钱的潜台词是拼命挣钱,高涨的物价让普通人根本无法停止下来,当十年前还可以寄望于10万元养老,而今天可能一场病就会花去所有的积蓄的情况下,他们就会在生活的重负之下,为自己的明天寻找一种保障。

  这些年来福利制度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民众为生老病死等基本人权尊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存款数的增加,并非代表他们真正的财富增加,相反却是物价上涨,成本增加的直观反映。同时,国内的储蓄率虽然很高,但平均到每个人的身上其实并不多,在数量之下的结构失衡,以及贫富差距的悬殊,更要看到,时下还有1.28亿人处于贫困线以下,约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些因素同样不可小视。

  而另一个原因便是,投资渠道的短缺,经济经构的单一,使得民众只好退而求其次将钱放在银行。股市的风险,楼市的泡沫,炒作的风险,民间借贷的混乱,使得民间资金根本没有保值增值的安全通道,正是投资渠道的逼仄,将钱存入银行便成了民众最无奈的选择。一度以来,炒期货,购黄金,买基金以及“全民炒房”都热热闹闹,但潜在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股市惨淡经营,楼市泡沫高涨,民间借贷更是刀光血影,对于经不起折腾,也无法折腾的人来说,他们只能把自己的钱借给银行,让银行贷出去后继续让自己亏损。尽管银行不可爱还很可恨,那种不得不爱的感受便成了民生的真实写照。

  对于不理解民众何以不消费的专家们来说,他们恐怕难以读出民众的纠结与无奈,其间的民生酸楚,也只有普通人自己读得懂。从某种意义,存款数越多越表明民众面临的压力越大,当没有出路和保障的情况下,他们只有寄望于用存款的数量,证明自身的存在,并给自己带来前进的希望。储蓄率高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效应,其涵盖的不止于观念问题,也不是简单的经济命题,更是一个社会与民生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