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兴
中国已悄然进入“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公益。时下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微”,也是真正易学易懂易掌握易传播的,最易在短时间内见到效果。所以,笔者以为,落实环保工作,促进魅力信阳建设,尤其是信阳全市的节能降耗减排最应提倡这种“微”精神。从节约一升油、节省一度电做起,少用或不用塑料袋,涓涓细流终将汇成大海,持之以恒,广泛推广就能见到成效。
近2.5亿微博用户,每天10亿条微博更新,微博网络平台,人人可观可言,世界触手可及。“微”,并不代表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其实,“微”,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甚至可以颠覆传统,改变当下。一条140字的微博能够产生多大的效应?“微博打拐”让多少家庭破镜重圆,中国慈善事业正是在微博的声讨中走向成熟,姚晨微博2000万的点击量甚至让《人民日报》都有了强烈的“危机感”。今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级地震,地震发生8秒钟,消息就通过个人微博传递出来,在接下来的48小时,微博上有关地震的各种报道和评论达7000万条,由全媒体参与的报道和叙述,迅速形成巨大的舆论场,动员起了中国社会各个角落的人们,关注雅安,参与救援,奉献爱心,人们的热情如此之高,以至于出现了“爱心堵车”,竟然成了救灾的障碍,这是没有出现过的现象,把灾区与灾区之外的人们紧密地连接起来,成为强化认同的积极力量。正是这些微小的行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推动社会变革、发展的脚步一路向前迈进。
“人心思变”始自对生活更高的要求。伴随魅力信阳建设的推进,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和忧虑比过去更加紧迫:汽车进入家庭带来了出行的便捷,也给城市上空带来雾霾;农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可农药残留与重金属污染令人提心吊胆;家居装修日渐美观,甲醛污染却成了烦心事。和谐社会、魅力信阳建设绝不只是物质的丰盈,不见绿水蓝天白云的GDP增长至多是打了折扣的小康。打造魅力信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本上讲是对民众过上绿色、低碳、环保生活新期待的积极回应。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提升至更高的战略层面,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国家总体布局的高度,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和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等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关切重点。倡导低碳、绿色、环保生活,要靠国家战略与政府主导,更离不开每个普通公民的自觉行动。打造美丽信阳、美丽中原、美丽中国,需要信阳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
个体的参与,是“微”精神的精髓,也正是信阳市认真落实环保工作,推进节能降耗减排、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群众基础和动力所在。作为一名普通市民,不应忽视自己的存在,也不应小看自己的作用,从举手之劳的“微”节能做起才是正确选择。日常生活中,如果每个市民都能注重节约一度电、一滴水,每天不用或少用一个塑料袋,一年下来将会为促进信阳市节能、降耗、减排,打造环保城市创造怎样的效益?
别再犹豫,这个账,人人都会算,关键是行动。
(注:作者供职于位于河南信阳市的羚锐制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