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01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安全才是药品最大的“国家标准”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龙敏飞 时评人

  日前,绿色和平组织发布调查报告称,其购自同仁堂、云南白药、天士力、九芝堂等九家品牌药店的多种常用中药材,超过七成被检测出含有多种农药残留。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王婧表示,由于新版《国家药典》中,对于大多数农药并无含量规定,因此富含农药残留的中药材很容易进入流通环节。(6月26日新华社)

  我想,人生最大的悲剧,恐怕莫过于吃着有毒的食品、呼吸着污染的空气、喝着有添加剂的奶粉与饮料,然后身体不适去看医生,医生检查后开药了,结果药品也是有“农药残留”的。这些事情,果真发生在一人身上,此人怕是连死的念头都有了。如果说有病是一种悲剧的话,那药品的存在,天然便是用于救命的,只可惜如今连药品都有农药残留,这的确有些戏剧化了,也有些让人害怕与恐惧了,因为连救命的药,也可能是“害人”的。

  一直以来,我们的药品采集,大多是野生的,这样的药品属性,注定药品与农药是没有交集的。在这样的现实境况下,制定相应的“药品国标”,自然是无需进行农药残留检测的,因为在这样的药品里,是不可能有农药残留的。

  不过,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也没有亘古不变的道理,更没有一劳永逸的“国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繁殖、环境的污染,社会对药品的需求,以极大的速度增长着。而与此同时,社会城镇化的步伐也在不断加速,原始的生态森林也在逐步减少,野生药品的原材料,自然也在日益减少。一面是需求增长,另一面则是原材料减少,为了缓解这样的矛盾局面,人工种植药品便被提上议程,一旦人工种植,农药残留问题便会凸显出来。

  此时,如果还按之前的“药品国标”,无疑是行不通的。因为不同的药品来源,注定了不同的药品属性,也注定了不同的药品国标。国标是需要与时俱进的,是需要站在时代最前列的,更是需要最大限度地确保安全的。当人工种植的药品增多,之前的“药品国标”明显落伍了,也明显不符合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潮流了。不然,也不会有农药残留的问题后,当事的企业还义正辞言地表示——我们是按照国家标准生产的。

  国家标准从来都不是挡箭牌,因为标准是会有漏洞、有瑕疵的,但对药品而言,安全才是最大的“国家标准”。从这个角度来说,药品中残存农药,一方面,亟需让国标扩容升级,将农药残留也纳入国标范畴,以最大限度地确保药品安全;另一方面,则是对农药残留的药品进行科学分析与专业研究,看这些农药残存的药品,是否安全,是否于人的健康无害,如果有害,一定要严惩以儆效尤。毕竟,药品有毒无异于“间接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