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须虫 职员
6月2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中称,我国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专家说,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各类城市具体的城镇化路径。(6月27日《新京报》)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不可逆的趋势,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进程。因而,城镇化并不单纯指结果,如同“教化”一样,城镇化重在“化”的过程。即,着眼于长远它是一个周期,着眼于实质它是公共资源一体化分享,如教育、住房、医保、社保融入的诸多环节;着眼于实施,则是逐步推进改革的成果全民平等分享。
正因为如此,城镇化需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象开通公交车一样,分车次分批次,逐步把农民和外来人口,摆渡到城镇化的彼岸。此番,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各类城市具体化的城镇化路径,不仅突出强调了城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而且明确要求有序开放城市落户的限制。这就好比,为城镇化设计了交通路线图,而户籍的放开则是车票。
显然,这有别于一些地方城镇化等于户籍“符号化”,更注重以人为本。那么,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对于地方来说,不仅只有路线图,而需要切切实实打造通行的“快车道”。首先,城镇化最需要解决的是教育均等化的问题,应加大投入,不断满足农民子女和外来人口子女的入学需要。子女的教育通常是这一群体城镇化最直接的诉求,抓住了教育均等化,就抓住了城镇化的牛鼻子,就找准了城镇化的脉搏与节奏。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应坚持教育优先的原则,把那些在城市有稳定工作和稳定居所的农民和外来人口,只要是子女有入学诉求的都纳入到户籍中来,优先“上车”。
换言之,要通过一个机制让城镇化在路上,在尚且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前提下,通过不断的投入,不断的配套,遵循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逐步解决诸如住房、医疗养老公共保障等一体化的问题,不能单纯坐等国家政策完善,也不能坐等条件成熟。城镇化既要有“路线图”,更要有“快车道”“任务表”,关键要靠地方推动落实。对此,国家在加大对教育和公共保障投入,完善保障流转机制和农村土地、房产政策的同时,监督各地结合实际,以教育均等化为突破口,制定城镇化发展的具体规划、配套措施、目标任务,并相应建立城镇化科学评估和评价体系,促进各地城镇化的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