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 企业高管
农民工求着企业找活干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因为,中国已经进入了人口红利为负的阶段。实际上,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早已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特别是在很多工地,鲜见二十多岁毛头小伙的身影,一些企业甚至为招不到高素质的民工而愁肠万断。
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在生活水平仍然较低、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完善的中国,企业如何搭建与农民工共生相存的桥梁?
三十年来,农民工现象形成历程与市场经济的脉动深刻对应,折射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艰难与成就。然而,对企业来说,农民工问题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
尽管在企业,农民工收入有了大幅增加,可是让我们依然忧虑的是,农民工的生存环境并未得到根本改观。
“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对农民工工作上接纳、感情上蔑视的心理挥之不去。在沸腾的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农民工却更加深切地了解到自己的卑微,而这个社会也毫不留情地把这个弱势群体与野蛮、粗鲁、干体力活、低收入联系起来。逼仄的人格环境反映了农民工参与社会建设还没有进入深刻的文化和精神层面。
建筑行业的农民工有句顺口溜:“只要天天有钱赚,不怕环境如何烂。”农民工的工作现场大都是露天作业,他们承担着繁重的、长时间的体力劳动,在工程竣工前几乎都没有休息日。即使在今天,吃住条件都极为简陋,工余时间只有喝酒打牌等简单的娱乐。以至于在非洲,“农民工是囚犯”的谣言甚嚣尘上,因为中国雇员严格的工作进度及纪律让他们误以为这么卖力工作的肯定是犯人。
这个散落的社会群体,以介于市民和农民之间的第三状态而存在,即使从事着最苦、最累的工作,他们却大都得不到社会保障的遮蔽。在企业中农民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仅占10%,而且大都流于形式。而90%以上的农民工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仅有8%的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
在经济的腾飞中,许多人会适应这样的误解:企业的竞争与繁荣总是以弱势群体的牺牲和良心的沦丧为代价的。我们不难看到,一些企业对农民工极其蔑视,对市场的游戏规则十分漠然,随心所欲地践踏农民工的利益,从来不去思考如何构建健康的人力资源环境。
为农民工搭建体面的工作舞台,是所有企业的不二选择。“活是靠人干出来的”,企业善待农民工就是善待自己,只有让农民工实现“幸福梦”,企业才能有“发展梦”。
企业要思考如何提升农民工的人格价值,不能再把农民工当外人、下人,而要从人格平等的视角尊重和关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的利益着想。正如一句话所说的: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而对待农民工的态度则能考验这个民族的良心。企业要做有良心的企业,高度重视与农民工的人文融合。
企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关注农民工利益。企业必须要树立与农民工平等共赢的意识,自觉保证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让农民工沐浴在社会保障的阳光下,真正从体制上尊重和保证农民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