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16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须再谋新共识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侯水平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还有几个方面很不成熟的思考。一是缺乏共识,影响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我国过去30年,破除阻碍快速发展旧体制的同时,尽管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在向前走的问题上,大家是没有分歧的,即使方向有时不明确,甚至也有争论,但是谁也不愿意止步不前,维持现状,因为摆脱贫穷,发展才是硬道理,全国人民有这样的共识。而且先易后难的改革思路,使我们可以绕开深水区,也不必攻坚克难,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无疑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但是时至今日,过去的改革在促使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对公民和市场主体权利尊重不够,侵犯他们权利的现象是屡屡发生,特别是权利公平意识淡漠,地区之间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内资和外资之间,权利不公平现象比比皆是。为城市化作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的权利,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贫富差距在拉大。

  不久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研中心发布报告称,2010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61,高于当年世界平均系数的0.44。影响的因素无疑是多方面的,但是权利不公平是很重要的原因。过去的改革虽然存在权利不公平问题,但因为是增量式的,大家或多或少都受益,而且一开始差距也不是很明显,公众也就容忍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公平现象,无论在可衡量的收入差距上,还是在可比较的权利内容上,这些问题随着改革的进程逐渐出现。事实上,一些人对过去我们坚持的改革取向,已经产生了疑问。

  其次,现在增量改革已到尽头。面对利益多元、关系多元化、利益群体分化的社会环境,改革不得不进入深水区,不得不攻坚克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

  第三,权利主导的改革,使一些部门把改革变成了寻租的手段,垄断官僚腐败的现象,与此不无关系。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国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法制不断健全,公民的法制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公平的期望大大增加,在这样新的社会环境下,公众对改革的目标、方向、重点以及措施等的认识和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作出选择,都出现了分歧。改革的目标不够清晰,无法简单地以加快发展求得全社会的共识,政府组织改革力量方面的权威性,也不断受到挑战。今天,如果不能在权利公平的原则下,平等地保护不同利益群体的权利,深化改革就无法取得必须的群众基础,无法凝聚起推动改革的力量,改革就难以进行。

  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充分看到这一点,仍然按照过去习惯了的思维和方式推动经济发展,事与愿违就是必然的。在我国一些地方发生的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就是旧思维与新环境相互冲突的结果。当前出现的分配制度等许多方面的改革难以推进,甚至一定程度上出现停滞现象,其原因主要在于此。可以说原有的共识动摇,而新的共识未形成,是影响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否需要改、怎样改等基础问题上,社会不同群体间缺乏共识,难以凝聚起推动改革的力量,凝聚不起力量,就无法有效地推动改革进一步深化。因此,寻求社会新共识,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

  针对我国社会利益群体关系分化和公共要求权利公平的呼声,需要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权利公平的精神。针对权利主导改革的弊端和不适用问题,日益凸显,应转向依法推进改革。因此是否可以考虑在权利公平和法制原则两块基石之上,构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全民共识。这种综合性的全社会的重大改革,如果说没有全社会的共识,很多技术层面的一些设想,在推行方面会有很多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