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北重集团工程机械公司生产现场,一节从外表看像“车厢”的KJYF-96/10型矿用可移式井下救生舱正进入装配阶段。“除管路连接外,救生舱所有装配工作均已完成。”该项目负责人王伟告诉笔者,在项目组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目前,井下救生舱项目各项工作正按计划扎实推进。
2010年,智利发生矿难事故,33名矿工被困深井下长达60多天,井下的矿难救生舱因帮助矿工们奇迹般的死里逃生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救生舱将有“北重”造
据了解,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空气净化与温湿度调节、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的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是在井下发生灾难事故时为遇险矿工提供应急避险空间和生存条件,并可通过牵引方式实现移动、适应井下采掘作业要求的避险设施。该设备是国家“十二五”期间强制配备的井下作业安全措施之一。
北重集团是内蒙古自治区煤机装备制造领军企业,面对国内日益严峻的煤机市场环境,以董事长、党委书记李建平为首的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加快煤机板块转型升级和新产品研发的步伐,抢抓国家安监总局要求全国煤矿建设井下救生舱的契机,举全力进军矿用井下救生舱生产领域。
“做就要做行业最好!”该公司深知该领域激烈的竞争形势,为了使项目一经投产就具备竞争力,公司领导班子着眼全球,积极接洽世界上井下救生舱的顶级制造商——澳大利亚迈安科公司。
“目前市场上的井下救生舱最多可容纳14人,而澳大利亚迈安科公司正在研制能够一次容纳24人的救生舱,我们看重的就是他们卓越的研发能力。”王伟表示。经过多次互访和磋商,双方坚定了合作的信心。2012年,李建平亲自带队不远万里专程赶往澳大利亚,带回了一纸载入北重煤机生产史册的井下救生舱技术转让协议。该协议使北重集团成为西北地区唯一一家拥有井下救生舱生产制造技术的企业。同时,迈安科公司一次容纳24人的救生舱一旦研制成功,北重集团将成为第一家在中国使用的企业。
研发融入军工技术
谈及公司井下救生舱的竞争优势。王伟表示,舱体耐高压和生存保障系统优良是北重集团井下救生舱的突出特点。
笔者在北重集团生产现场看到,公司首台可供10人生存4天的井下救生舱长11.4米、宽1.75米、高2.083米,额定防护时间96小时,由过渡舱、生存舱、设备舱、洗气系统、外接压风系统、供氧系统、除湿降温空气净化系统生存保障装备等部分组成,同时舱内还配备了照明、通讯、检测、排泄设施等设备,灾难发生后,救生舱能为避险矿工提供生活给养并能抵御二次爆炸冲击,为地面指挥地面抢险救生提供可靠依据,为避险人员赢得较长生存时间。
据了解,该救生舱舱体采用军用装甲车辆钢板焊接而成,结构坚固、耐冲击;运用公司独有的军工“潜水密封”技术,舱内密封可靠,可承受最大爆炸冲击0.3Mpa。该产品采用迈安科非电力驱动二氧化碳及一氧化碳气体滤清系统全球专利技术。通过使用活性化学试剂,能快速高效地清除封闭空间内有毒有害气体。此外,该产品集气体滤清、降温除湿、空气循环于一体,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救生舱内部的空气质量。
剑指千亿市场
2011年国务院出台的《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指出,未来5年,国家将重点发展安全装备制造业及咨询服务业,并将其纳入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支持范围。
相关市场分析认为,煤矿和非煤矿山将有望成为安全生产产业化发展的“火车头”,相关技术装备市场前景广阔。根据测算,仅“六大”避险设施系统中井下救生舱一项,未来5年的市场总需求量就达20万台,按平均每台200万元计算,仅此一项设备的市场规模就高达4000亿元。目前,全国能真正实现井下救生舱批量生产的企业仅有5家,市场上仅有700多台得到全国安全标志认证。
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新产品研究院院长高文海表示,北重集团井下救生舱项目建成后,生产规模预计可达每年300台,能够创造经济效益过亿元。同时该项目能够使公司逐步成为煤炭行业安全服务设备的成套供应商,提升北重集团在煤机行业的地位和品牌影响力。
(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