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9月20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油价“变法” 市场质疑调价机制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去年5月份,发改委发布了《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下称《油价管理办法》),该文件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但是实际执行中,调与不调却让外界捉摸不定。

  9月初,跌近70美元关口的国际油价再次把国家发改委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按照目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国家发改委负责对成品油的价格进行调控。自6月1日调价后,国内油价已“休眠”三月有余,其间调价条件两次满足,但发改委一直“按兵不动”。随着当前调价窗口的再次临近,市场质疑调价机制名存实亡的声音急剧放大,而《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即将修订的传闻也越来越多。

  

  相关规定有待完善

  

  王华琴是山东东营一家地方炼油厂的老板。每当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国内成品油调价窗口临近时,来厂里拉油的车就急剧增多。

  “卖还是不卖,是个难题啊!”王华琴告诉记者。 5月中旬,国际油价上涨幅度已达4.54%,市场分析预期国内油价将上调500元/吨左右。但是,发改委调价令迟迟未出。随后,国际油价就掉头下行,并迅速跌破4%的调价限制。5月31日,发改委发布通知:国内汽、柴油价自6月1日起每吨分别降低230元和220元。

  这一戏剧性的变化,让王华琴的厂子损失较重。王华琴向记者抱怨道:油价什么时候调整,真是猜不透的事。

  王华琴的意见代表了市场对调价机制的不满。去年5月份,发改委发布了《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下称《油价管理办法》),该文件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但是实际执行中,调与不调却让外界捉摸不定。

  “可相应调整”的表述让“22工作日+4%变动幅度”却成了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多加的一个“可”字,为政策的执行留下了空间。

  “新机制保持了国内成品油市场的平稳运行,但是也存在着调整不够及时的问题,与国际油价的变动明显滞后,相关规定存在着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克雨评价说。

  

  业内人士意见分歧

  

  记者获悉,发改委早在今年年初已经确定将对《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进行评估、修订,目前已经邀请多位业内人士座谈以征求意见。

  座谈中,石油企业人士认为规定太过透明,在市场上形成了非常强烈的投机预期,不利于市场秩序的平稳运行。在油价上涨之前,市场上囤积油品情况很严重;而预期下跌时中间商大量减少进货,以至于影响到市场供应。

  相反意见则认为,规定太过模糊,有悖于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可调可不调的模糊表述,留下了很大的人为操作空间,不利于规则的公正、有效执行。需要修订该条以进一步明确规定调价条件,在满足条件时即严格执行。

  激烈争论让现场的发改委官员陷入两难境地。

  不过,中石油价格处一位了解发改委成品油调价参照体系的人士却告诉记者: “该调未调主要是因为要走报批程序。调价条件满足后发改委相关部门先拿出意见,再一层层报批,各部委会签,最后走完程序就得一个月左右,这时候国际油价很可能变动,调价条件又不满足了。”

  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姜鑫民看来:在目前情况下,定价机制怎么改很难形成统一意见。现实条件下油价脱离不了人为调控,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涨跌不到位、调整滞后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即使是缩短到10天周期依然还会存在,定价机制不可能很完美。

  

  接轨国际?

  

  自1998年推动石油行业管理体制变革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已经三次改革调整。相比前两次改革,《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的市场化步伐迈得最大,在引进国际油价的参照指标后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间接接轨国际油价。

  但在2008年,全年仅调价两次,汽油价格在年中上调了1000元/吨,年底又下调了900元/吨,如此大起大落弊端明显。而在推行新定价机制后,仅2009年就有7次调整,调整时机基本跟随国际油价变动幅度。

  “现在这个机制推行这一年多来并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国内油价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基本达到了稳定各方面需求的目的。在未来的改革中,走市场化的方向坚定不动摇,关键看相关方面是不是准备好,需要有步骤地推进。”发改委价格司官员告诉记者说。 (王愚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