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鹏凯
第一批新聘进厂的大学生中,小何算得上是幸运的。工作还算不错,不到两年时间就脱颖而出,升任为部长助理。一位哲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加训练培养的天赋能力,就像不结果的树木一样。实践表明,在企业培养一名管理骨干一般需要5-8年的实践锻炼才能成熟。
为了培养一支拉得出打得响,能适应长远发展的高素质管理者队伍,我时常用一些事情有形或无形去考验部下,以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工作精神。在又一次的人员调整中,我有意将小何调整到了车间,一方面想让他熟悉生产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考考他的心理素质。去车间之前我找小何作了一次含蓄的谈话,既没有挑明,也没有承诺,只是希望他以平常的心境看待调整,再添一把柴,经得起摔打,像那行车上的吊钩能上能下,要干就干个出色。他沉默地点点头,没讲什么就到班了。
然而有些事情我们今天并不知道将走得多远,明天会怎么样。小何从管理者到车间好像换了个人,觉得低人一等,全无了年青人的朝气、大学生的才气,倒是多了一股怀才不遇的怨气。干活走路都是低着头,时不时流露出一丝丝的失落感。成功在于意念。考验一个人关键的是能不能自我超越,失败与成功之间的差距并不似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仅仅一念而已。在车间干了20多天,小何向我递交了辞职报告。看着辞职报告上简短的几行字,我淡淡一笑,心里想着当培养对象混到了要挽留的地步,这是企业与人才双方的灾难啊!既然要走就痛痛快快让他走,落花有意嘛。我走到小何面前,握着他凉丝丝的手,坦然地说:“想走你就走吧,想来你还来,黑松林还欢迎你。”说完我掏出一张名片递给他,并希望他去看一看原英国首相格莱斯顿听布道的故事,他两眼直瞪瞪地看着我,显得有点茫然。我叫来财务开了几百元的钱给他。临行前小何朝我深深地鞠了一躬,并伸出了手,我也把手伸过去,两只手握在了一起。
工厂是一个训练品格的大学校。每一个企业都应为明天而思考,精心去培养一支阶梯式的管理队伍,去迎接市场经济的暴风骤雨。列宁说过,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行动。考验是同心的考试,调整是检验一个人基本素质的试金石。我很敬佩格莱斯顿,当教堂里的教徒几乎都在打瞌睡的时候,他能从头到尾专心听完牧师冗长的布道,他用这件事来试试自己的韧劲,考验自己能够忍耐到什么程度,正如他自己所说:“以这种耐心去面对政治上的种种难题,还有什么事情不能解决呢?”
如今人才流动,双向选择,是任何企业都无法避免的现实。不是留人而是留心。企业要靠事业去留人,靠形象吸引人,靠人格魅力感染人留下,而不是靠权力留人,高薪留人、档案留人。心不安则身不安,身不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又从何而来。更谈何肝胆相照、风雨同行干好工作呢?
一个人重要的是要耐得住寂寞、耐心坚持、决不放弃。勇于面对现实,怀着一种平静的心态,看待自己的文凭、水平、地位和工作,即使你不满意自己的环境,对现在岗位没有热忱,甚至觉得是一种苦差事,想力求改变,总也要先改变自己,将自己先放入这个位置,进入角色,耐心、无私和永远的热忱才是应有的态度、进步的前兆。只有找到成功的垫脚石,才能轻松跨越心灵的障碍,就不怕没有你的地位,找不到你想要去的任何地方,描绘出自己的“最后的晚餐”。否则能上不能下,能官不能民,能乐不能苦。一遇逆境、困惑、曲折就不安、放弃、后退,还能成功吗?这样的人能经营好企业吗?
(作者系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