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09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价值论的实践意义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张甜甜

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时代,劳动价值论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这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诸多重要启示。科技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愈发凸显。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驱动力,其发展程度直接关联着国家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在国家层面,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吸引企业参与人工智能研发,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大力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优化高校相关学科设置,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注入新的动力,同时也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助力社会主义建设迈向新的高度。

一、促使人们重新对劳动进行思考

人工智能时代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和定义劳动的内涵与外延。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智能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价值愈发凸显。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时,要充分考量这些创新性、复杂性劳动的贡献。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创新成果、技术突破等为重要指标,衡量劳动者的价值;完善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智能劳动者和创造性劳动者给予高额奖金、荣誉称号等奖励。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那些被人工智能替代的传统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和转型发展。政府可提供职业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新技能,实现从传统岗位向新兴岗位的转变;设立专项补贴,缓解他们在转型期间的经济压力。

二、提出新要求,提供新思路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不仅对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提醒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分配制度方面,我们需在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分配机制,将数据、算法等新型生产要素纳入分配体系,根据数据的贡献度、算法的创新性等因素合理分配收益,通过税收调节、社会保障等再分配手段缓解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如对高收入的科技企业和科技人才征收适当的累进税,用于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医疗保障。在共同富裕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虽能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物质财富,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我们也要警惕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分化,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全体人民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素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保障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确保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发展理念上,尽管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强大,但人的主体地位不可替代,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将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工智能产品的设计和应用中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和安全,避免技术对人的异化,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三、推动变革的关键变量

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核心驱动力和关键变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高效资源配置和强大社会动员能力的独特优势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这一制度优势能够为国家层面系统谋划和推进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有利于突破单一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在资源投入、风险承担和长远布局方面的局限性,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战略合力。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发挥这一体制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引领,制定面向2030年乃至更长远时期的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明确技术攻关的优先领域、产业生态的培育路径和创新体系的主攻方向。要聚焦人工智能底层基础架构、前沿算法、高端芯片、大模型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整合集聚优势资源,加大长期稳定支持力度,力争在若干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和重大突破,牢牢掌握创新自主权和发展主动权。在推进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全国范围内创新资源的统筹协调和优化配置,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形成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应用、人才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互动格局,坚决避免重复建设、资源分散和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提升国家人工智能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建设各具特色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形成梯次联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区域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与此同时,我们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长远的眼光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性的国际竞争与合作,离不开公正有效的全球治理。我们应在立足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主动融入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网络,支持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鼓励牵头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开源社区建设。要深化在国际人工智能治理领域的对话交流,积极参与人工智能伦理标准、安全规范、数据治理、算法监管等国际规则和标准的磋商与制定,推动建立普遍认同的国际治理框架。我们要在国际舞台积极倡导和践行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发展理念,强调技术进步应服务于人类共同福祉、社会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携手各国共同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安全、伦理、就业等共同挑战,防范技术滥用风险,缩小智能鸿沟,推动构建开放包容、公平公正、安全可控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新秩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