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巧缇
当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与文创公司的设计师坐在同一桌讨论时,我们是否想过:文化的传承需要小心翼翼地守护,文化的传播又需要灵活大胆地创新,这两种看似不同的路径,如何才能形成合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柱,前者守护着民族的文化根脉,后者驱动着文化的时代活力。构建二者协调发展的体系,不仅是文化繁荣的关键,更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核心路径。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不是简单的“1+1”叠加,而是通过互补共生释放文化的多重价值,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维度。
文化事业是文化传承的“压舱石”。它通过对古籍、文物、非遗等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整理与研究,让历史文化的基因得以延续。无论是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图书馆的古籍校勘,还是文化馆的非遗记录,都在为文化留存“原始档案”。而文化产业则是文化创新的“催化剂”,它以市场为导向,将这些“原始档案”转化为影视、动漫、文创等现代产品——传统戏曲被改编成沉浸式演出,古老纹样成为服饰设计元素,让年轻人在消费中触摸文化的温度。二者的协同,让文化既不会因过度保护而僵化,也不会因盲目创新而失根,形成“保护—转化—再传播”的良性循环。
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它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与就业岗位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其与文化事业的协同能产生“乘数效应”。文化事业营造的文化氛围,培育了更成熟的文化消费市场;文化事业积累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创意素材。这种协同还能推动“文化+”融合发展,当文化元素融入制造业、服务业,便能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如融合传统工艺的家居设计、基于历史故事的研学产品,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服务化转型。
文化事业的核心是“保基本”。它通过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为每个公民提供均等化的文化服务,让无论身处何种境遇的人都能享受文化权利,这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文化产业的核心是“供多元”,它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个性化产品——儿童的绘本、年轻人的电竞、老年人的戏曲直播,让文化消费各得其所。二者的协调,既能缩小群体间的文化差距,又能通过“共同的文化记忆”与“多元的文化表达”增强社会凝聚力。
构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体系,需打破二者间的壁垒,从政策、资源、人才、市场四个层面形成联动机制。
政策是协调发展的“指挥棒”,当前需破解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政策“两张皮”的问题,构建协同框架。
统一规划框架。打破部门壁垒,在顶层设计中明确二者的发展目标与协同路径。例如,将非遗保护(文化事业)与非遗文创开发(文化产业)纳入同一政策文件,既规定保护标准,又明确开发边界,避免政策冲突。
精准分类扶持。对文化事业,加大财政投入,重点支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物保护等公益性项目,确保服务均等化;对文化产业,通过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创新,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评估政策效果,根据文化市场变化与群众需求优化内容。例如,当短视频成为主流传播载体时,可调整政策鼓励公共文化机构与短视频平台合作,让公益内容更易触达大众。
文化事业与产业在资源上存在大量重叠与互补,需推动人才、信息、设施高效流动。
人才双向流动。建立交流平台,鼓励文化事业单位的研究者、创作者为企业提供创意支持,同时吸引企业的市场人才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设计。
信息共享数据库。搭建涵盖文化遗产数据、市场动态、研究成果的共享平台:事业机构上传文物数字化成果,为企业提供素材;企业分享消费趋势报告,帮助事业机构精准服务。
设施统筹利用。避免重复建设,推动“一馆多用”:大型场馆既可举办公益展览,又可出租场地给企业举办商业活动;社区文化中心白天为老人提供活动空间,晚上可与企业合作开展亲子文创课程。
文化领域最缺乏的是既懂文化内涵又通市场运作的“双栖人才”,需从培养体系与激励机制入手。
优化教育体系。高校文化类专业打破学科壁垒,课程兼顾理论与实践。例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增设《非遗保护概论》课程,考古专业加入《文化产品策划》课程,让学生兼具文化底蕴与市场思维。
强化实践培养。推动校企、校社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博物馆文创开发,或跟随企业运营公共文化活动,在实践中融合知识与技能。
完善激励机制。对事业领域人才,设立专项奖励表彰其在文化活化中的贡献;对产业人才,鼓励企业用股权、期权等方式留住人才。同时,建立多元评价标准,不只以学历看能力,让创新成果成为重要衡量指标。
健康的市场是协调发展的“土壤”,需兼顾活力与秩序。
培育多元主体。降低文化企业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外资参与,形成“大中小企业共生”的生态。例如,支持小微企业参与文创设计,丰富市场供给。
健全要素体系。推动文化产品、人才、资本自由流动,建立规范的文化产权交易平台,方便版权交易与企业并购;搭建市场信息平台,及时发布数据,引导企业理性决策。
强化监管规范。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文化产品的质量标准与内容边界;加强执法,打击侵权盗版、低俗文化等行为,让市场在“放活”与“管好”中平衡。
文化事业是文化的“根”,它守住了民族的精神家园;文化产业是文化的“翼”,它让文化飞向更广阔的天地。构建二者协调发展的体系,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通过政策协同、资源共享、人才融合、市场规范,形成“保护—创新—传播—反哺”的完整生态。当古籍中的文字通过文创产品走进日常生活,当公共文化服务与商业文化产品各得其所,文化才能真正成为滋养民族精神、驱动社会进步的永续动力。这既是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又是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核心支撑。
(作者单位:中共辽宁省灯塔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