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支柱,其高质量发展对优化经济结构、发挥国民经济引领作用具有战略意义。湖南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通过精准有力的举措,推动国企实现“破圈”成长,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今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之年,湖南国资国企在改革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等方面成效显著,为地方经济注入强劲动力。省国资委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强化科技赋能、加快国际化步伐。2025年上半年,监管企业利润总额、战新产业投资、主业投资占比等关键指标显著增长,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布局新兴产业
打造增长新引擎
在多个行业展会上,湖南国企的创新产品备受关注。例如,某企业自主研发的高端装备核心部件,凭借先进工艺与卓越性能,在多个高端制造领域广泛应用,成为培育“新字号”的代表。
湖南高度重视新兴产业的推动作用,省国资委加强统筹,建立“新字号”项目库,以项目带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实行动态调整与滚动实施。通过树立标杆、强化激励、完善人才体系、深化内部改革等举措,实施战新产业倍增计划,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提升,努力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政策引导下,湖南国企积极投身新兴产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例如,某制造企业的智能车间实现自动化生产,建成多个省级智能工厂与数字化车间,成为智能制造转型标杆。
2024年,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共形成新技术、新产线、新产品101项,新增知识产权506项,科技型企业数量增至192家,为湖南创新注入新活力。
转型升级“老字号”
焕发品牌新活力
湖南的“老字号”企业,如湘绣、传统食品品牌,承载湖湘文化记忆,但也面临产品单一、技术落后等挑战。省国资委按照巩固传统优势、培育新特色的思路,通过加大技改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强化产业体系、打造品牌矩阵等举措,助力企业转型。
工业领域“老字号”也将创新作为核心动力。中联重科通过自主研发,掌握多项高端制造技术,实现向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的转型;古汉医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转型,壮大非遗传承人与工匠队伍。
在政策支持下,一批“老字号”企业成为创新、绿色与数字化标杆。某装备制造企业的智慧工厂实现自动化装配,订单交付周期显著缩短。在“双碳”目标下,企业电动化战略成效显著,多款电动设备在国际工程机械展亮相,新能源产品占比超90%。
科技赋能“原字号”
提升产业竞争力
湖南的“原字号”产业是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省国资委以“巩固、壮大、提升产业根基”为重点,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国家能源集团湖南分公司通过引入大数据、AI等技术,实现管理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提升全流程管控效率,推动绿色低碳转型。隆平高科引入北斗导航技术,实现种植数字化,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某林业集团以“科技+改革”双轮驱动,上半年营收、销量、产量大幅增长。某资本运营集团聚焦AI赋能实体经济,重点投资高成长性AI企业及高校成果孵化项目。
省国资委深化产学研合作,举办专利对接会,推动数百个项目联合攻关。目前,国家级和省级科改企业达100户,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拓展海外市场
加快国际化步伐
湖南某物流集团首个海外仓揭牌运营,标志着其在全球供应链与跨境物流领域迈出重要一步。企业将依托海外仓集货优势,构建高效国际物流链路。
湖南作为中国内陆连接东盟的重要通道,具有区位优势。省国资委出台多项支持政策,如建立科学绩效考核机制,提高国际化经营在考评中的比重;对海外投资短期盈利困难企业,在业绩考核时给予倾斜等。
“十四五”期间,湖南积极引导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推动对外合作通道畅通,产业合作紧密,出口销售收入持续增长。某工程机械企业的装载机产品赢得国际认可,份额不断扩大。企业在全球多国设立子公司与服务机构,建立海外制造基地,为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上半年,华凌集团拓展海外市场,钢材出口量与订单量大幅增长。某发动机企业海外首个工厂开业,标志其在拓展国际市场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省国资委大力支持“湘企出海”,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监管企业出口持续增长。长沙黄花机场优化航空客货运网络,提升面向东盟的空中运输能力,推动国际货运高速增长。目前,长沙已开通多条国际货运航线,通往多个东盟国家主要城市。
湖南省国资委主任肖文伟表示,未来将全力支持湖南国企推动工程机械、汽车、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走出去”,带动技术标准输出。发挥区位优势,推动国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度参与双循环市场建设,以高水平开放培育外贸新优势,释放“外字号”企业发展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