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7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扎实开展基层党建 提升党支部工作活力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何飞

为破解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化、党员参与被动化等问题,笔者认为,需从强化政治引领、创新活动载体、激发党员动能、完善运行机制四个维度出发,提升党支部工作活力的工作路径和解决方案,从而助力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一、当前基层党支部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政治功能弱化的潜在风险

部分基层党支部存在将党建工作简单等同于事务性工作的倾向,组织生活停留于读文件、交党费等表层活动,未能有效引导党员将党的理论转化为实践动力;在重大任务攻坚中,部分基层党支部的政治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导致工作方向与中央精神出现偏差,从而易使党员产生参加活动就是完成任务的应付心理,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活动形式僵化的持续困扰

传统三会一课模式面临吸引力不足的挑战;集中学习往往采取单向灌输的方式,讨论环节流于表面;主题党日活动内容同质化严重,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多停留在拍照打卡层面;组织生活与实际工作形成两张皮现象,未能触及党员思想深处,更难以解决现实问题。

(三)党员动能不足的深层矛盾

部分党员将组织关系视为政治身份备案,日常作用发挥不明显;在基层治理、技术攻关等关键领域,党员先锋意识淡化,存在普通群众化倾向;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先进典型示范作用难以持续,而后进党员又缺乏有效帮带措施,整体队伍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形结构,组织内生动力不足。

二、提升基层党支部工作活力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政治引领的实践转化

将理论学习转化为行动自觉是激发活力的根本。基层党支部应建立政策解读问题对照实践改进的三步工作法:在传达中央精神时,组织党员结合岗位职责讨论落实切口;针对安全生产、服务群众等具体任务,设置党员承诺践诺公示栏;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检视承诺履行情况。

(二)创新组织生活载体形式

打破会议室局限是焕发活力的关键。推行主题轮值制,由党员自主申报策划主题党日。例如,青年党员设计乡村振兴调研路线,老同志主持传统工艺传承体验课。同时,探索开放式组织生活,联合社区党支部开展环境整治,邀请群众代表评议党员表现;在技术攻坚期组织金点子擂台赛,将业务难题转化为主题党日议题。此外,建立红色能量站实体角落,配备简易图书、交流桌椅,打造常态化互动空间,使组织生活成为党员乐于参与、群众看得见的实践平台。

(三)激发党员主体动能

释放党员潜能是焕发活力的源泉。推行党员特长档案,根据专业背景组建技术帮带组、政策宣讲团等特色团队;设立党员责任区,在生产线划分设备维护示范岗,在社区楼栋亮出服务承诺;创新激励方式,通过颁发微贡献纪念章等精神激励,强化身份认同;建立新老党员结对制度,安排老干部传授群众工作方法,年轻党员协助应用数字工具,形成优势互补;搭建作用发挥平台,让党员在具体实践中感受价值实现。

(四)完善长效运行机制

构建科学机制是保持活力的保障。实施三级联动责任体系:支部书记承担年度创新项目,支委成员分片联系党员,党小组长落实日常谈心。同时,健全双反馈制度:党员定期向组织汇报思想动态,支部及时回应合理诉求。此外,完善评议机制,增加作用发挥可视化评价维度,通过党员贡献图展示参与志愿服务、技术革新等实绩。

三、扎实开展基层党建的组织保障与实施要点

(一)压实党建责任链条

明确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制订年度活力提升计划并公示接受监督。上级党委建立三必查督导机制:季度必查组织生活记录、半年必查党员作用发挥、年度必查群众满意度。配强支部班子,选拔既懂业务又善组织的复合型人才担任委员。资源保障向基层倾斜,设立专项活动经费简化报销流程,配备便携式音响、移动展架等基础设备,为活动创新创造物质条件。

(二)建强骨干队伍力量

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把技术骨干培养成党务能手,让优秀党员成长为业务标杆。开展实务能力培训,聚焦活动策划、谈心谈话、矛盾调解等核心技能,采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实操方式。建立支部工作交流站,定期分享最佳实践案例,如某支部的问题解决工作坊模式、某社区的邻里党课经验。重点培育种子书记,通过跨单位挂职拓宽视野,带动整体水平提升。

(三)营造创先争优生态

建立活力指数评估体系,从政治引领力、组织凝聚力、群众号召力等维度设置观察点,避免简单量化考核。开展金点子征集活动,对创新建议无论采纳与否均予以反馈。设立活力支部流动红旗,每季度由党员群众联合推选。用好宣传阵地,在走廊设置党员风采墙,通过广播站播报先锋微故事,让榜样可亲可学,形成比学赶超氛围,激发组织自我革新的内在动力。

总之,扎实开展基层党建、提升基层党支部工作活力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永恒课题。新时代基层党建唯有真正让党员成为组织生活的主角,使支部活动接地气、有温度、见实效,才能持续焕发组织生命力,把党支部建设成为教育党员的学校、团结群众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为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

(作者单位:淮河能源控股集团煤炭销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