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丽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银发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在新形势下,其内涵从传统养老服务向健康消费、智慧养老、银发创业等多元领域拓展,呈现“需求升级、科技赋能、政策加持”的特征。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8.7%,预计2035年将攀升至30%以上。2023年,银发经济市场规模突破7万亿大关,创历史新高;老年群体人均年收入达3.5万元,消费能力持续增强,消费观念也发生根本性转变,银发经济已从“生存型”转向“品质型”。与此同时,信息技术赋能“智慧养老”产业升级,政策密集出台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然而,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也日益凸显:产品同质化、人才短缺、区域分布不均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梳理银发经济的成长逻辑与演进路径,对积极应对老龄化及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银发经济呈现三大显著特征。第一,需求升级: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日益凸显,物质需求占比逐渐下降,健康管理、文化旅游、在线教育等需求激增,2023年老年旅游市场总额已达1.2万亿元,增速高达25%。第二,科技赋能:智能穿戴设备、远程医疗、AI陪伴机器人等渗透率不断提升,2024年智慧养老市场规模有望攀升至5000亿量级,科技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第三,政策加持:相关规划文件对老龄事业与养老服务领域作出明确指引,各地政府也积极开展试点探索,如上海推行“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机制、浙江实施智能养老院工程等。
(二)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消费市场持续扩容,老年人口规模与消费能力的叠加效应显著放大,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迈入20万亿级别,有望占据全球老年消费市场的领先地位;二是产业融合加速,新兴融合模式不断涌现,“银发+医疗”“银发+文旅”“银发+科技”等新业态相继亮相,如泰康之家实施“医疗养老结合”社区项目、携程推出“银发旅游定制化计划”等,推动产业价值链不断延伸;三是银发人力资源激活,60岁至69岁低龄老年群体占比超过五成,其中多数人仍具备劳动能力,通过弹性岗位设置与技能培训,有望使其深度参与经济活动,催生“银发经济”新增长引擎。
银发经济发展面临多重挑战:一是供给侧结构性失衡,老年用品市场以基础护理类产品为主,智能产品操作繁杂,难以契合老年用户需求;养老机构“高端过剩、中端短缺”,普及型养老服务覆盖率不足三成。二是人才匮乏问题。养老护理与健康管理人才供需比已达临界点,从业人员平均年龄超过50岁,技能水平普遍不高;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足六成,行业吸引力亟待增强。三是区域与群体差异明显,农村地区与城镇在发展成熟度上差距较大,东部智慧养老普及率比中西部地区高出三倍;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层次差异显著,低收入群体的基本需求仍存在保障不足的情况,数字鸿沟与服务差距并存。四是标准与监管缺失,老年用品质量标准参差不齐,夸大宣传与价格欺诈现象屡见不鲜;智慧养老领域的数据安全防护存在短板,隐私泄露风险凸显,行业规范化建设亟待加强。
推动供给侧改革需双向发力:一方面,深耕细分市场,针对高龄失能者开发“护理+医疗”整合服务模式,为活力长者定制“居住+社交”双重服务,如万科“随园嘉树”采用的“健康活力社区”模式,精准满足不同层次老年群体的需求;另一方面,实施产品适老化改造,简化智能设备操作路径,开发语音控制老年手机及一键紧急求助功能手环,同时规范老年食品生产,落实“低糖易咀嚼”的品质要求,如蒙牛专为老年人研发的“银发营养奶粉”系列。
产业升级需借助科技融合之力,关键路径包括:落地智慧养老场景,开发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集成健康监测、紧急救援及家政服务预约等功能,如杭州“幸福学堂”通过APP实现课程预订及健康数据跟踪;推动产业间跨界融合,倡导“医疗+养老”结合型机构连锁化拓展,扶持文旅企业与乡村共建康养项目,有效延伸了产业链价值。
人才与政策支撑需协同推进:在人才培养方面,增设老年医学与老年心理学等相关专业课程,企业推行“护理员技能等级认证”并配套薪资津贴,同时推广“时间储蓄计划”,鼓励青年投身养老服务以累积服务分值,用于未来兑换相应服务。在政策支持方面,扩大普惠养老补贴范围,将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纳入税收减免范畴,设立银发产业研发专项基金,如中关村科技园对老年科技企业实施房租补贴优惠。
新时代银发经济既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民生基石,又是拉动内需与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唯有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跨越,让老年群体共享发展成果,才能构建“养老无忧”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该文入选:2025年度青岛市双百调研工程调研课题—青岛市培育壮大“银发经济”研究(2025-B-07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青岛恒星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