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7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山东能源新材料公司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转型跨越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本报通讯员 范振峰

51.png

截至8月中旬,山东能源新材料公司下属的山东玻纤的智慧工厂建设,产线智能化占比98%,堪称黑灯工厂的典范;而新材料公司的纳米碳酸钙项目是山东单体最大、工艺最先进的同类项目,预计20259月投产,可实现年产值3亿元,带动关联产业10亿元……

在数智革命的浪潮下,山东能源新材料公司(以下简称新材料公司)面临着从传统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和数智化运营全面转型的双重压力,而只有不断以富有生命力的新质生产力打开数智建设空间、下潜战略产业深度、深化科技创新底色,才能在传统生产力的积累上,通过的突破实现范式革命。

 

打开数智空间 装上智能中枢

 

在山东玻纤30万吨高性能(超高模)玻纤智造项目(一期)现场,DCS中央控制室作为智慧工厂中枢神经,正实时显示着项目生产线的设备运行情况,该项目集成工业智能机器人、智慧物流、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打造出中国玻纤行业全流程智能化生产线标杆,成为山东玻纤三年来智能化建设成果的最生动实践。

2024年,项目一期正式投产后,主要工序智能化率达98%,人均效率提升3倍,接连斩获山东省数字经济重点项目”“晨星工厂”“智能工厂等荣誉称号。同年上线的行业首套自动装车系统,更是破解了山东玻纤多年装卸难题。

同样,在数智化上尝到甜头的还有齐翔腾达。在齐翔腾达化工四厂中央控制室内,大屏中央呈现着全厂工作人员实时位置、智能监控系统和数据展示。我们生产智能系统基于强大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每日可记录22.4万项操作数据,实时采集4.2万个仪表点数据,秒级存储,记录34.5亿点位数量,所有数据动态展示并可趋势追溯。齐翔腾达常务副总经理刘付亮说,该系统对3200个能耗物耗数据从分、时、班、日、周、月、年的多维度自动统计计算,为及时掌握装置运行状态、以市场导向优化生产提供坚实基础。

齐翔腾达全面推进数智化建设,小到红外热成像仪、防爆手持智能巡检终端,大到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系统、智能物流一卡通,从安全管理到生产流程再到智慧物流,智能化建设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变量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新材料公司大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智能管控体系建设,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互联融通的数智体系,成为提升企业优质高质发展的最强引导力。

 

加快产业升级 锤炼年轻筋骨

 

行业内卷,意味着产品要升级,技术要更新,成本要降低,所谓会当凌绝顶,想要俯瞰众山,那么就要以更快的速度、更好的装备爬上比别人更高的山峰。新材料公司各单位深谙此道。齐翔腾达异壬醇系列项目正式破土动工,推动齐翔腾达实现延链拓链以及碳三、碳四双链耦合新发展;山东玻纤自主研发的HGHG2高强高模风电纱顺利取得  DNV型式认证证书,行业先进水平的硬核产品在山玻问世;东华科技研发4大类11种矿用功能性粉体新材料,年产10万吨纳米碳酸钙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各单位因地制宜、依产施策,为企业向新而行修炼了前沿的、年轻的铜臂铁骨

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新兴产业和布局建设蹄疾步稳。新材料公司结合现有产业和区域发展实际,制定了以发展壮大高端化工新材料和纤维及复合新材料,培育拓展钙基新材料和光电新材料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发展规划。

中科光电的1.2m×0.6m钙钛矿太阳电池组件,到今年4月中旬转换效率已达到行业一流水平;东华科技建设了省内首个四化”“四零钙基新材料产业示范园,重点布局钙基新材料、循环经济、碳中和”“三大产业链,实施绿色矿山、生态治理、基础设施建设、钙基新材料、碳中和、循环经济等七大工程,预计3年内可形成产值100亿元、利税20亿元的产业集群,推动淄博乃至山东钙基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也开创了强链延链补链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瞄准科研尖端  配置科创心脏

 

新材料公司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助力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创新战略的推动下,成绩不断呈现出来。长碳链尼龙国产化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高性能合成纤维材料产业专利导航为能源集团今年唯一通过省级立项的知识产权计划项目;东华科技、泰星公司、方大新材3家单位获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齐翔腾达、东辰瑞森2家单位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重大科技项目的落地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山东玻纤降低隧道式烘干炉能耗项目顺利达成预期目标,每年预计创造200万元以上的效益;齐鲁云商主导的山东省2024年度产业大脑建设试点之一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目前已整合44万辆运输车辆,交易额超过4600亿元。全年各类科技平台获取政策补助、减免费用1.4亿元。

企业以更开放的姿态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人才、技术和业务的多元协同,借助外部合作伙伴和创新主体,形成资源共享、价值共创的合作网络。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与科技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深度联动,进一步提升全产业链的协同效率和创新能力。目前新材料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就产品迭代、工艺升级和产业更新等方面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确保一批站得稳、立得住、创效显的关键项目落实落地、见行见效。

新材料公司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上的抢滩仍在进行,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的发展思路,以及敢于跳出舒适区、勇闯无人区的战力,定将使其保持强悍实力,迈向具有一流品牌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