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碧瑜
在新型城镇化与治理现代化协同推进背景下,城市社区经济面临功能升级与价值重构的双重挑战。本文基于浙江海宁西山社区与四川成都兴安街道的实证研究,构建“多元共治(Governance)-要素耦合(Elements Coupling)-服务生态(Service Ecosystem)-价值共生(Value Symbiosis)”的GESV理论模型,揭示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机制。
当前,城市社区经济存在两大核心矛盾。一是治理逻辑冲突:政府过度介入经营性领域(如商业空间运营),挤压市场主体创新空间;公共服务责任转嫁(如老龄助餐),导致社区企业公益性负担过重。二是发展模式失衡:资本驱动下业态同质化率高,引发文化认同危机,并且技术赋能未能转化为经济效能,数字平台使用率低。这些矛盾凸显传统“政府—市场”二元框架的局限性,亟待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新范式。
城市社区经济的根本特征在于其内在的协同性,这种协同性体现在三个向度:主体协同(政府—市场—社会的权责配置)、要素协同(空间—资本—数据—人力的整合效能)、价值协同(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的共生关系)。GESV模型的理论根基植根于复杂系统科学与社会治理理论的双重脉络。以兴安街道与西山社区为例,二者在实践中的差异化探索印证了GESV框架的科学性与适用性。通过治理体系优化、要素网络重构、服务生态升级与价值共生深化,破解社区经济碎片化、低效化与不可持续等结构性矛盾,推动其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迁”转型。
多元共治:从“碎片化”到“嵌套式”
治理效能的提升需突破传统科层制桎梏,构建“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嵌套式治理体系,实现多元主体权责动态适配。政府部门需摒弃“社区经济即小微商业”的片面认知,将其视为基层治理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协同推进的战略抓手。建立“市级统筹—区级协调—街道落地—社区执行”的四级联动机制,明确各层级职能边界。
要素耦合:从“离散配置”到“动态链接”
要素的高效整合是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需通过技术赋能与制度设计实现“人、财、物、数据”的跨域流动与价值增值。针对老旧社区空间闲置与功能单一问题,实施“微更新+场景叠加”策略。建设城市级社区经济数字中台,打通政务数据(人口结构、空间信息)、商业数据(消费行为)与公共数据(服务需求)的流通壁垒,构建“需求感知—资源调度—服务交付”的智能链路。
服务生态:从“标准化供给”到“敏捷化响应”
服务生态的重构需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构建“基础保障—特色供给—应急响应”三级体系,实现从“政府配餐”到“居民点单”的范式转变,构建需求响应型服务链。具体而言,可推广西山社区“红黄绿三色管理”经验,运用大数据绘制居民需求热力图,实现服务供给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型;可推动业态融合创新,促进“空间+服务+技术”多维融合和“15分钟生活圈”升级,建设“数字孪生社区”。
价值共生:从零和博弈到“正和循环”
价值共生系统的构建需突破经济价值单向流动局限,实现经济收益、社会效益与文化认同的互嵌共生。具体而言,可要求社区经济主体将不低于15%的利润注入“社区反哺基金”,用于公共设施维护与弱势群体帮扶;可构建文化价值转化链,设立“社区文化IP孵化中心”,推动在地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
城市社区经济作为特定区划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其产生与发展根植于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深化,既是对传统街道经济的迭代升级,又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因此,城市社区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复杂工程,要坚持GESV的系统观念,以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该文入选:2025年度金华市社科联课题)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永康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