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天源
当前,煤矿面临转型升级。通过分析青年干部培养面临的新要求与新挑战,从政治素养锻造、专业能力培育、实践平台搭建、管理模式创新四个维度,提出适应煤矿特殊性的青年干部培养路径,为打造既懂安全生产又善现代管理的复合型干部队伍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框架。
一、煤矿青年干部培养的时代要求与现实挑战
(一)行业转型对干部素质的新要求
煤矿智能化建设与绿色矿山发展要求青年干部突破传统生产管理思维,既要掌握地质构造分析、瓦斯防治等专业技术,又须具备智能化系统运维、新能源项目规划等新知识。安全管理的复杂性更要求青年干部兼具风险预判能力与应急处置智慧。当前,部分青年干部存在“三重短板”:井下实践经验不足影响决策科学性;跨部门协调能力弱制约系统优化;创新思维欠缺阻碍技术应用落地。这要求培养工作必须紧扣安全生产实际需求,避免理论培训与实践脱节。
(二)青年干部成长环境的特殊性
煤矿作业环境的艰苦性与安全压力的持续性,对青年干部的身心韧性提出更高要求。井下封闭空间管理考验沟通艺术,多工种协同需要权威塑造,突发状况处置检验心理素质。部分“85后”“90后”干部存在“三个不适应”:从院校到井下的角色转换不适应;从技术岗到管理岗的思维转变不适应;从个体贡献到团队引领的责任升级不适应。培养工作需关注这些转型痛点,强化实践磨砺与心理建设。
二、新时期煤矿青年干部培养的核心路径
(一)筑牢政治素养与职业精神根基
将党性教育融入日常管理,党组织要通过“三会一课”开展安全责任主题研讨,引导青年干部深刻理解“生命至上”理念的政治内涵。职业精神培育注重煤矿优良传统传承,组织老矿长讲述攻坚故事,在井下一线设立“党员责任示范区”,让干部在顶板支护、通风系统改造等具体任务中体悟奉献担当。要重点开展“三个对照”活动(对照事故案例反思管理漏洞,对照先进典型查找自身差距,对照职工诉求改进工作作风),建立“对党忠诚、为矿尽责”的价值坐标。
(二)构建阶梯式专业能力培养体系
基础能力阶段聚焦现场经验积累,实施“跟班作业制”,要求青年干部每月完成规定时长的采掘工作面跟岗,撰写地质写实报告与设备运行日志。进阶培养突出复合能力塑造,组织参与灾害应急演练策划,牵头跨部门技术攻关小组解决如巷道修复工艺优化等实际问题。提升阶段强化战略思维,安排参与矿井五年规划编制,学习成本管控与人力资源配置方法。建立“技术+管理”双导师制,由总工程师指导专业提升,党委书记传授团队管理艺术。
(三)创新实践锻炼平台载体
横向轮岗打破专业壁垒,安排生产技术干部到安监部门参与隐患督查,调度岗位干部到采煤区队协调生产组织,促进系统思维形成。纵向压担强化担当能力,选拔优秀青年干部担任智能化工作面试点负责人,独立承担新设备应用推广任务。开辟“青年攻坚项目”,针对井下无人巡检系统应用、充填开采工艺改良等难点,采用“揭榜挂帅”机制激发创新潜能。
(四)优化管理机制
1.建立动态考核评价机制
改变“唯产量论”的单一考核,构建“安全权重+创新贡献+团队建设”三维指标。安全绩效重点考核隐患整改率、规程执行符合度;创新贡献评估技术改进建议采纳数、工艺优化成效;团队建设关注青年技工培养数量、班组协作满意度。同时,实施季度“履职画像”,通过上级点评、同级互评、职工评议进行多维度评估。
2.完善激励保障与容错机制
职业发展设计双通道:管理序列设立助理区长、值班矿长等阶梯岗位,技术序列设置首席工程师、技能专家等职级。物质激励向井下倾斜,提高跟班补贴与风险津贴。精神激励创新形式,设立“青年先锋勋章”,在矿区广场展示先进事迹。容错机制明确“三个区分”:区分经验不足失误与违规操作;区分创新探索风险与失职渎职;区分客观条件限制与主观不作为。
3.强化组织关怀与身心支持
实施“身心健康计划”:配备井下急救技能导师,组织压力管理培训,建立心理咨询热线。同时,加强对青年干部的生活保障,解决其后顾之忧:优化矿区通勤班车;建设青年人才公寓;协调子女入学入托;搭建“干部成长沙龙”,邀请退休矿领导传授群众工作法;组织家庭日活动,促进家属理解支持。
总之,新时期煤矿青年干部培养关系行业可持续发展。只有紧扣安全生产核心需求,将政治锻造、能力培育、实践磨砺、机制创新有机结合,才能锻造出既扎根井下现场又引领转型变革的中坚力量。当青年干部在千米巷道中坚守初心,于智能工作面彰显担当,煤矿高质量发展的薪火必将代代相传。
(作者单位;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朱集东煤矿党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