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以技术搏市场 以规模控成本 ———湖南裕能成长为全球磷酸铁锂“单打冠军”的启示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1-1 1 湖南裕能成长为全球磷.jpg

          本报记者 彭慧

在全球新能源产业狂飙突进的浪潮中,磷酸铁锂作为锂电正极材料的“王牌选手”,以高安全、低成本、长循环的特性,悄然改写着动力电池与储能产业的竞争格局。而在这场技术迭代的马拉松中,湖南裕能新能源电池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裕能”)以连续五年全球出货量第一的成绩,不仅成为中国锂电产业的一张名片,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在新能源核心材料领域的硬核实力。这家从湘潭起步的企业,如何从年产3000吨的初创公司成长为全球磷酸铁锂“单打冠军”?答案藏在技术创新的每一次突破、产业链条的每一环精进,以及对市场脉搏的精准把握中。

锚定技术制高点

从产品性能到全产业链壁垒

新能源产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材料技术的较量。湖南裕能深谙此道,通过“材料配方创新+工艺迭代+资源掌控”的三维技术布局,构建了难以复制的护城河。

在磷酸铁锂产品性能上,公司独创的级配理论与二烧工艺,将能量密度提升至180Wh/kg,循环寿命突破6000次,即使在-20℃低温环境下容量保持率仍达85%。这一技术指标不仅超越行业平均水平,更直接支撑了下游电池厂商的高端化需求——宁德时代神行Plus快充电池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中,湖南裕能独占34.8%的供应份额。为强化技术优势,公司每年将营收的4.5%投入研发,近三年新增专利217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63%,形成了“预研一代、开发一代、量产一代”的技术迭代梯队,新品研发周期压缩至9个月。

技术壁垒的构建离不开对上游资源的把控。湖南裕能通过掌控贵州黄家坡、打石场两大磷矿采矿权,建立从磷矿资源到磷酸铁前驱体的全自供体系,实现100%磷酸铁自给,同时碳酸锂加工自给率超40%。这种“资源—前驱体—正极材料—回收”的垂直整合模式,使得公司单吨成本较行业均值低12.3%,即便在2024年碳酸锂价格剧烈波动期间,仍维持了高于行业平均的毛利率。

双轮驱动市场

动力与储能赛道的深度卡位

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823.6万辆,中国市场以1286.6万辆的贡献量独占七成份额,而动力电池装机量中磷酸铁锂首次以50.3%的占比反超三元电池。湖南裕能紧抓这一结构性机遇,将69.2%的营收锚定动力电池领域,深度绑定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厂商,其产品适配从A级车到商用车的全场景需求,尤其在快充赛道,为宁德时代神行Plus电池提供的CN-5系列材料,以15%-20%的溢价率成为高端化标杆。

储能市场的爆发则为湖南裕能打开了第二增长曲线。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同比激增64.9%,其中中国贡献超320GWh,而磷酸铁锂凭借长循环、低成本优势,占据储能电池92.5%的市场份额。湖南裕能针对性推出的YN-9系列产品,循环寿命超过8000次,适配314Ah大容量电芯,斩获华为数字能源等头部客户订单,推动公司储能业务占比提升至41%

市场地位的巩固,离不开灵活高效的运营体系。公司在全球8大生产基地布局90万吨年产能,通过“计划+订单”双驱动的柔性生产机制,将排产周期动态调整至715天,订单交付准时率高达98.6%。针对原材料价格波动,湖南裕能构建了58家合格供应商体系,对碳酸锂等关键原料实施4560天的战略储备,并通过套期保值锁定成本,2024年原材料成本降幅达8.7%

逆周期韧性

市占率登顶背后的经营哲学

2024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行业遭遇“量增价跌”的挑战:一方面,市场需求同比增长49%;另一方面,碳酸锂价格波动传导至全产业链,行业盈利能力承压。湖南裕能交出的答卷却颇具亮点——全年营收225.99亿元,净利润5.94亿元,尽管同比下滑,但71.06万吨的出货量逆势增长40.2%,市占率连续五年稳居行业第一。这份成绩的背后,是公司对“以技术搏市场、以规模控成本”战略的坚定执行。

面对价格压力,湖南裕能通过产品结构升级对冲风险。高镍三元材料销售占比提升至19%,快充型磷酸铁锂产品溢价率维持在15%-20%,推动高端产品毛利率达23.8%,显著高于行业平均的18.5%。与此同时,公司加速布局循环经济,投建10万吨/年锂回收产线,实现锂综合回收率超95%,预计2030年处理能力将覆盖退役电池总量的30%。这些举措不仅降低了资源依赖,更契合全球ESG发展趋势,为长期竞争力注入绿色基因。

向未来拓荒

从全球化到下一代材料革命

站在“连续五年全球第一”的高点,湖南裕能的视野已投向更远的未来。在产能布局上,西班牙5万吨正极材料基地完成主体设立,旨在贴近欧洲客户需求,剑指全球供应链重构浪潮。技术层面,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已进入中试阶段,固态电池配套材料的研发突破工程验证关卡,这些前瞻性布局将帮助公司在下一代技术革命中抢占先机。

数字化升级则成为提质增效的新引擎。公司投资3.2亿元建设的智能制造系统,目标实现关键工序自动化率95%、质量追溯率100%,通过数据驱动进一步压缩制造成本。人才体系方面,2024年推出的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覆盖264名核心骨干,叠加“选育用留”一体化培养机制,为全球化竞争储备智力资本。

启示与展望

中国制造的硬核突围样本

湖南裕能的成长轨迹,折射出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从“追赶”到“引领”的跃迁逻辑。从初创期的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从被动适应市场到定义行业标准,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三点:一是以终为始的技术投入,将研发视为生存之本;二是全产业链的垂直整合,通过资源掌控与工艺优化构建成本护城河;三是敏捷的市场响应机制,在动力与储能的双重爆发中精准卡位。

当下,全球正极材料行业正处于磷酸铁锂主导、多元技术并存的变革期。湖南裕能凭借71.06万吨的年出货量、85万吨的设计产能,以及西班牙基地的海外落子,已为下一阶段竞争蓄足动能。随着钠电、固态电池等新技术路线逐渐成熟,这家“单打冠军”能否在多元化赛道延续辉煌?答案或许藏在它持续进化的基因里——正如其车间标语所言:“苦干、实干还要加巧干。”

在新能源的星辰大海中,湖南裕能正以硬核实力,书写属于中国材料的全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