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1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微权力”规范治理路径研究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蒲婉露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在于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而村级组织作为政策执行的 “最后一公里”,其掌握的“小微权力”直接影响治理效能。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规范乡村小微权力运行,明确每项权力行使的法规依据、运行范围、执行主体、程序步骤”。显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小微权力”治理刻不容缓,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小微权力”治理体系,既是摆脱村级治理困境的关键,又是实现乡村善治的必然要求。

 

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

村干部队伍作为村级“小微权力”的直接操盘手,其能力素养就是基层治理大厦的基石,直接决定着基层治理的成效,亦是构建“小微权力”监督体系的核心力量。

科学的选拔机制是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是打造高素质队伍的起点。一方面,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强化村民在候选人提名、表决过程中的话语权,将群众基础作为衡量候选人的重要标尺。毕竟,村干部的职责是服务村民,只有得到村民真心认可,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吸纳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村官等新鲜血液。这些群体往往具备现代治理理念和创新思维,能够为村干部队伍注入新的活力,优化队伍的年龄结构,使村干部队伍更具时代感、更有战斗力。建立候选人资格联审制度,由多个部门联合对候选人的政治素养、廉洁记录等进行全面审查,为村干部队伍设置一道“防火墙”,从源头上杜绝权力滥用风险,确保选拔出的村干部政治过硬、清正廉洁。

系统化的能力培育体系是提升村干部治理能力的关键密钥。从理论培训层面来看,聚焦政策法规,让村干部明晰权力边界,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强化依法依规行使权力意识。实务模拟环节则通过创设逼真的情景,让村干部在模拟实战中锻炼实操能力,积累处理复杂问题的经验。案例研讨部分则引入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让村干部从成功案例中汲取经验,从失败案例中吸取教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推行“导师制”也是一种方式,安排乡镇干部与新任职村干部结成对子,进行一对一指导帮扶。这种“老带新”模式,能够实现经验传承和能力提升有机结合,让新任职村干部少走弯路,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成长为基层治理的行家里手。

长效化的激励约束机制是村干部队伍稳定的坚强保障。就激励而言,要完善“基本报酬+绩效补贴+集体经济分红”的薪酬体系,将“小微权力”规范运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指标。通过这种薪酬体系,让付出与回报成正比,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拓宽村干部的政治发展空间,在公务员招录、事业编制聘用等方面给予优秀村干部政策倾斜,让他们看到职业发展的希望,增强工作的荣誉感。就约束方面而言,构建“村民评议+上级考核+审计监督”的多元评价体系,全方位地对村干部的工作进行监督;同时,建立村干部个人廉政档案,对村干部权力运行情况进行全程跟踪记录,对权力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形成“激励和约束并重、保障与监督同步”的严密管理闭环,促使村干部从“被动合规”向“主动作为”转变,真正成为村民信赖、组织放心的基层治理骨干力量。

 

完善“小微权力”清单制度

清单制定需实现“科学分类+精准赋权”。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对村级治理的功能定位,将“小微权力”划分为三大类:一是资源配置类,涵盖集体土地流转、宅基地审批等与“产业兴旺”直接相关事项,需明确“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同意”的刚性条款;二是民生服务类,包括低保评定、养老补贴发放等关联“生活富裕”的内容,应标注“入户核查率100%”“公示期不少于7天”等操作标准;三是事务管理类,涉及村规民约制定、纠纷调解等关乎“乡风文明”的工作,需嵌入“村党支部引导+村民协商”的共治机制。同时,清单需逐项标注法律依据,引用相关条款,确保权力来源合法。

运行流程需构建“闭环管理+全程留痕”机制。推行“权力运行流程图”制度,将每项权力分解为“受理—审核—决策—执行—公开”五个环节,每个环节明确责任主体与时限要求。针对高风险事项,增设“双签字”把关机制,一定金额以上公益项目发包,需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共同签字方可实施,通过程序正义防范权力滥用。

 

技术赋能

“小微权力”监督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其一,构建全域覆盖的数字化监督平台:依托互联网平台整合村级事务数据,将权力事项转化为可量化的数字流程,实现“权力运行留痕、数据实时上传、异常自动预警”的目标。其二,运用智能技术提升监督的精准性:运用大数据算法构建廉政风险模型,对高频权力事项的异常数据进行自动识别,形成风险预警清单。其三,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生成权力运行热力图,直观呈现高风险领域,为监督资源的精准投放提供决策支持。其四,完善数据治理机制,为技术赋能提供长效保障:建立“村级采集—乡镇审核—县级监管”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明确数据录入标准与更新时效,确保源头数据真实可靠;依法界定数据共享边界,在保护村民隐私的前提下,向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开放监督权限,实现协同监督。(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