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蒋伟在生产现场更换压缩机分离器液位仪表 丁会 摄影
■ 本报通讯员 丁会
西南油气田公司实训基地内,今年48岁的蒋伟正手把手指导徒弟调试新型气液两相流量计。他粗糙的手指在精密仪器间灵活游走,军旅生涯的伤疤与油气田磨出的老茧,在他手上交织成特殊的“勋章”。这位西南油气田公司唯一的“双首席技师”(压缩机操作工首席技师、装配钳工首席技师),25年扎根生产一线,从保家卫国的“兵王”到创新报国的“工匠”,用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
军魂不褪色:从练兵场到采气站
2000年,脱下军装的蒋伟站在人生十字路口。彼时,这位曾获全军技术比武三等奖、一级技术能手等荣誉的“兵王”,本可选择更轻松的岗位,却毅然投身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气矿大池干气田最偏远的井站。
“当兵保家卫国,采气点亮万家,都是为人民服务。”报到当天,蒋伟在日记本上郑重写下这句话。然而转型之路并不平坦,面对三层楼高的进口压缩机设备,仅有高中学历的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那时候,他就像个新兵一样从头学起。”老站长回忆说,蒋伟把铺盖卷搬进值班室,白天拿着本子追着师傅记录参数,晚上就着昏黄的灯光翻词典翻译外文说明书。三个月后,当这个“拼命三郎”啃下多个专业手册,已经能独立处理常见故障时,所有人都对这个退伍兵刮目相看。
2019年,经过九年如一日的沉淀与拼搏,蒋伟在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压缩机技师大赛中一举夺金。评委们惊叹:“在如此高难度的项目比拼中获得金牌,充分展现了选手过硬的专业素养。”而那些见证过他成长的同事却毫不意外——他们知道,这个奖牌背后是三千多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
创新无止境:突破“卡脖子”难题
2024年7月的一个雨夜,四川页岩气202井区H7平台突发险情,刺耳的警报声划破夜空——气井返排系统异常,整片井区面临停产风险。
“所有人立即集合!”时任项目负责人的蒋伟抓起安全帽就冲进暴雨中。现场设备间内,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让人难以交流。蒋伟俯身贴近管道,凭借25年经验迅速判断:传统计量装置无法适应新工艺参数,导致气液分离不彻底。
“必须研发新装置!”他在暴雨中果断决定。随后三天,团队驻扎现场展开技术攻坚。通过上百次参数比对,他们创新性地将无线远传技术与智能分析系统结合。当第三天晨光初现时,新型智能计量系统成功投运,屏幕上的数据曲线终于平稳跳动。
这项突破不仅解决了行业难题,更使单井管理效率大幅提升,节约生产成本超500万元。如今,该技术已在川渝地区12个页岩气平台推广,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撑。
匠心育桃李:三个“百分百”的传承
在蒋伟创新工作室的墙上,一张特殊的“专利地图”引人注目——28项创新成果全部标注应用井站,如能源星火点亮了川渝油气田。但最让蒋伟自豪的,不是这些荣誉,而是他带出的28名徒弟全部成为技术骨干。
“师父常说,技术要攥在中国人自己手里。”曾获全国天然气开采行业技能大赛银牌的徒弟杨柳回忆说,在研发虹吸式方井积水排放装置时,蒋伟坚持要求所有零部件必须国产化。为了一个密封件的选型,他带着团队连续试验了19种材料。
这种执着造就了令人称奇的“三个百分百”:徒弟成才率100%,项目难题解决率100%,创新成果转化率100%。2019年,这个团队荣获“优秀创新创效团队”称号。
初心永不变:党徽指引新征程
清晨6点30分,蒋伟办公室的灯准时亮起。这位保持军队作息的老兵,正仔细擦拭桌上的建党百年纪念章。入党30年来,他牵头创建“党员创新示范岗”,近三年带领团队攻克12项“卡脖子”难题。
“战士的冲锋号变成了压缩机的轰鸣声,但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的誓言从未改变。”在今年支部组织生活会上,蒋伟的发言掷地有声。如今,他正带队攻关“地热能与天然气联合开发”国家级课题,胸前的党徽在朝阳下熠熠生辉。
从练兵场到采气站,从“兵王”到“双首席”,蒋伟用25年光阴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在新时代能源战线上,这位老兵仍在续写着产业工人的报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