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7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推广甘肃经验 破解民企用才之困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本报记者 李凤发

当前,民营企业在引才、育才、留才方面普遍遭遇“三重困境”。究其根源,一是人才引进吸引力不足,存在社会认同偏差;二是人才供给适配度不高,部分中小企业在岗位稳定性、福利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确有短板;三是产才融合协同性不强,人才成长软环境尚需优化。这些因素叠加,极大制约了民企发展活力。

然其痛点不掩其亮点:截止到20245月底,民营经济贡献了我国50%以上税收、60%以上GDP70%以上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城镇就业岗位及90%以上企业数量。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正持续展现,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这也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实现价值提供了广阔天地。

值得关注的是,甘肃省近期出台“民企人才20条”,为系统性破解民企人才困境提供了创新思路,其核心突破在于:一是破除体制壁垒,畅通人才流动渠道。首创“带编入企”机制,以“事业编制引才、企业平台用才”模式,打破人才流向民企的“身份”顾虑;松绑兼职取酬限制,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按规定赴民企兼职创新,按约取酬,激活体制内人才资源;创新人才服务模式,推动高层次人才园区挂职、青年博士教师“入企入园”,引导智力资源向产业一线汇聚。二是强化精准扶持,提升人才供给适配度。单列培养名额与资源。在省级拔尖领军人才、领军人才、青年英才、“陇原之光”等关键培养项目中,明确划拨10%左右名额及相应经费、津贴定向支持民企人才,显著加大高层次人才自主培育力度。三是优化成长生态,破解“身份”与评价瓶颈。开辟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符合条件的民企人才可突破学历、资历、论文限制直报高级职称;扩大“陇原人才服务卡”覆盖。及时向符合条件的民企人才颁卡,在医疗、子女教育、安居等方面提供与体制内人才同等的服务保障,以实际举措提升其归属感与职业尊严。

甘肃实践启示我们,化解民企用才之忧,关键在于以系统性思维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人才政策真正向支撑创新的市场主体倾斜。其“带编入企”、单列资源、平等赋权等举措,直面人才流动核心堵点,为民企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样本。

记者建议推广甘肃经验,鼓励各地探索突破。总结提炼甘肃“民企人才20条”核心机制,特别是破除编制壁垒、促进双向流动、实施精准扶持、保障平等权益等创新点,支持有条件的省市借鉴推广或试点深化。

国家层面加强引导与统筹。建议研究将民企人才发展指标纳入区域人才工作评价体系,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中明确一定比例定向支持民营企业,推动高层次人才资源向产业创新一线有效配置。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动职称评定、社会保障、荣誉激励等关键领域改革,消除各类显性与隐性壁垒,为民企人才营造公平、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唯有将民营企业真正视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更大力度破除藩篱、优化生态,方能充分释放其作为经济发展主力军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