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露
在全国各地商业综合体的璀璨灯火中,在中室协商业美陈研究中心的演讲台上,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海选拔赛的评审台前,有一个身影始终活跃的人——他就是上海黎怡创意设计有限公司与上海黎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周庆军。深耕公共空间文创领域近20年,他以“韧性”为笔,以创意为墨,以科技为砚,在商业与艺术的边界上,勾勒出一幅“三维一体”的行业新图景。从2005年白手起家到如今布局全球,他的故事,既是一部企业转型史,更是中国公共空间文创行业的进化缩影。
创业:从“试错”中锚定方向,
以信任破局
2005年的中国,商业综合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而公共空间文创还是一片待开垦的蓝海。彼时刚从行政管理专业毕业不久的周庆军,带着一份“想做点事”的冲劲,创立了上海黎怡创意设计有限公司。这一选择,既有机缘巧合,更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创业前的一次“试错”,让他深刻体会到商业的本质。2004年,他曾尝试涉足MP3销售,却因合伙模式失衡、市场调研不足、资金周转困难而折戟。“20多万投入变成积压的货,当时月薪二三千的我,若回去上班,不吃不喝也要好几年才能还清。”绝境中,他没有退缩——朋友与家人的信任成为“救命稻草”,5000元、1万元、2万元的借款,背后是“靠谱”二字的隐性背书。
正是这份信任,支撑他在2005年重新出发。“当时做公共空间装饰的企业不多,而认识我的一些朋友、同事们愿意跟着我干。”周庆军回忆,初期最大的挑战来自两个维度:一是非科班出身的“销售短板”,二是资金链的脆弱。他带着团队“两条腿走路”:一边自学销售逻辑,主动拜访华润、万达等商业体;一边以“人品”为背书,凝聚首批核心成员。“最忙的时候,为了赶项目,团队连续通宵安装,早晨八点前必须撤离现场,那种拼劲现在想起来仍很感动。”
2010年前后,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单纯的装饰设计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周庆军敏锐察觉到“创意+科技”的趋势,果断成立上海黎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搭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将中小IP与商业空间对接。“以前是比谁的装饰物更高、更大,现在要比谁的创意更能让消费者愿意驻足拍照、愿意走进商场。”这一转型,让两家公司形成协同:设计公司负责前端创意落地,科技公司负责后端IP运营与数字化赋能,为后来的“三维一体”理念埋下伏笔。
深耕:以“三维一体”破局,
重构行业生态
2011年的公共空间文创行业,正陷入“内卷”的泥潭:创意抄袭成风,招投标时“价格战”白热化,设计师与技工被恶意挖角。“今天你做20米的圣诞树,明天就有人做25米;你的方案刚中标,转头就被低价公司‘换皮’使用。”周庆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一年,他发起成立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商业美陈研究中心,连续举办中国商业美陈联盟高峰论坛,试图为行业“止血”。“核心是要建立规则:创意要付费,人才要尊重,价格要合理。”通过整合头部企业资源,他推动建立“创意共享机制”——企业可付费使用联盟内的优秀方案,既保护原创者权益,又避免重复劳动;同时与院校合作开设相关专业,定向培养设计师与技工,缓解人才短缺。
在实践中,周庆军提炼出“创意、科技、工艺三维一体”的行业发展理念。“创意是灵魂,科技是翅膀,工艺是根基,三者缺一不可。”苏宁置业的“多面形狮子”项目便是典型案例:创意上,联合艺术家对品牌吉祥物“苏宁狮”进行再设计,衍生出机械狮、折面狮等造型;科技上,植入LED屏与扫码互动功能,消费者可将祝福语投射到狮子“眼睛”上;工艺上,采用不锈钢曲面焊接技术,既保证安全,又还原艺术细节。该项目落地镇江、徐州等四五个城市,不仅成为当地商业体的“打卡点”,更带动商场销售额大幅度提升。
武汉国际广场的圣诞装饰项目,则展现了他对“商业与艺术平衡”的独到理解。2012年,他带领团队为商场打造全场景装饰:广场上的主装置兼顾视觉冲击力与引流功能,室内则通过同系列的装饰物引导消费者走向各楼层;同时设计迷你手办作为消费赠品,各种买赠活动,让艺术装饰直接转化为销售动力。“商家要的是客流与销售额,我们要的是艺术落地,两者不矛盾,关键是找到结合点。”
赋能:架起教育与产业的桥梁,
守护行业未来
“学生在学校学的3D建模,到了企业发现根本用不上;企业需要能熬夜盯现场的项目经理,学校培养的却是理论型人才。”作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海选拔赛、上海“四大品牌”职业技能竞赛的裁判,周庆军深知技能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断层。
为此,他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一方面,在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担任MBA校友导师时,他常带学生深入项目现场,“让他们知道图纸上的线条,最终要变成能承重、能抗风的实体”;另一方面,与高职院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安排企业技师进校授课,甚至让学校老师到企业“顶岗培训”。“有位老师在我们这里待了三个月,回去后讲课全是‘干货’,学生就业率提升了不少。”
在他看来,地方技能赛事是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的“催化剂”。“上海嘉定的竞赛就很有针对性,围绕包括商业美陈在内的多个行业职业技能需求设置考题,获奖选手直接与有意向的企业签订录用意向合同。”他建议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不仅是提供实习岗位,更要参与课程设计,告诉学校我们明天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对想进入他这一行业的年轻人,周庆军常说三句话:“先盘点自己的优势——是创意强,还是懂运营?要有韧性,创业不是冲刺跑,是持久战;要相信团队,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这三点,正是他近20年的心得。如今,黎怡团队中,有从2005年创业初期就跟随他的“元老”,更有“00”后新鲜血液,“大家愿意跟着我,不是因为我多厉害,是因为我们一起扛过难,也一起见过彩虹。”
展望:从实体到云端,
以“短视频营销”拥抱未来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遇冷,商业体预算缩减,公共空间文创行业面临新挑战。“以前客户问‘能不能做更炫的’,现在问‘能不能做更便宜’。”周庆军却从中看到了新机遇——将实体创意设计转向短视频创意设计。
“线性创意是二维的图案、是三维造型,非线性创意是相机语言、是视频后期编辑。”他带领团队转型:设计师变身摄影师、剪辑师,项目运营转做短视频策划,用镜头语言展现品牌的吸引力。“我们为一家商场做的‘灯光秀+剧情’短视频,播放量破百万,直接带动周末客流得到巨大增长。”目前,公司已形成“脚本创意—拍摄剪辑—运营推广”的全链条能力,将线下装饰的获客经验嫁接到线上内容的引流。
同时,他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2024年,黎怡在美国筹备设立分公司,将中国短视频营销的方法论输出到海外。“帮助品牌在美国落地开展全方位本地化数字营销布局。”
谈及未来,周庆军眼中有光:“理想的行业环境,是原创有保护,科技有应用,人才有成长。我们会继续推动行业标准建设,也会在AI创意、元宇宙、兴趣电商等多个领域探索。”而他个人的目标很简单:“让团队轻松盈利,快乐成长。以前做线下营销太辛苦,现在做线上营销,大家不用通宵了,挣钱还更多,这就很好。”
以韧性为舟,渡向更广阔的海
从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到公共空间文创领域的开拓者;从借钱创业的“老周”,到布局全球的企业家,支撑周庆军的,是他的座右铭——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更是刻在骨子里的“韧性”。
近20年行业沉浮,他见证了公共空间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变迁,也用自己的经历证明:真正的企业家,既要能在顺境中创新,更要能在逆境中坚守。周庆军与他的黎怡,正以创意为笔,科技为墨,在公共空间文创新生态的画卷上,继续书写着属于中国企业家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