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4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如何以党建赋能增强国企改革动力之我见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夏永平

当前,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务艰巨。国有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顶梁柱,既要勇挑发展重担,又面临着治理现代化、市场竞争加剧、职工思想多元化等多重挑战。在此背景下,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建工作的独特优势,成为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其中,支部建在项目上的创新实践,正焕发出强大活力。

一、党建铸魂:为改革注入定力与合力

国有企业兼具经济和政治双重属性。党的领导是其根本特征,党建工作直接关系到国企能否履行好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政治引领的方向盘党组织通过前置讨论机制,对企业重大决策进行研究把关,确保发展方向始终服务国家战略。支部建在项目上将党的组织直接扎根到生产最前线。项目党支部围绕生产经营开展活动,让党的方针政策在一线落地生根,为企业发展筑牢政治根基。

治理效能的助推器党组织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深度融入公司治理。在项目上,由项目党支部、联合党支部和项目工作委员会组成的开放式党组织是一大亮点。它打破企业界限,整合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以及当地政府、社区等各方的党员力量,形成跨领域协作网。面对征地拆迁、技术难关等难题,项目党支部牵头组建党员突击队,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有效弥补了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或经济激励的不足。

职工队伍的主心骨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带来的文化碰撞中,面对项目人员流动性大、分布广的特点,党组织发挥着凝聚人心的关键作用。项目党支部利用谈心室”“党员责任区等载体,及时了解并解决职工,特别是青年群体的实际困难和诉求;同时,组织职工参与技术比武、当地公益服务,有力增强了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成为稳定核心人才队伍的坚实力量。

二、融合共生:项目党建激发一线活力

如何将党建优势切实转化为企业的凝聚力和发展动能?这一关键在于推动党建与项目经营的深度融合。

组织覆盖动态化核心是业务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在各项目一线成立项目党支部,实现资源共享。项目完成后党支部动态调整,新项目及时组建,确保组织活力常新。这种灵活机动的项目党支部模式打通了基层党建的最后一公里

决策参与精准化在项目层面,清晰界定党组织参与决策的范围至关重要。项目党支部主要聚焦项目重大方向把控、安全风险防范、职工切身利益保障以及协调外部关系等关键事项。项目工作委员会是关键平台,它根据需要灵活组建由企业内外党员骨干构成的专项小组,如安全生产示范岗”“蓝马甲志愿队,赋予其特定任务的决策和执行权限,实现全员动员、重点突破

活动载体多样化项目一线是天然的实践舞台,活动载体着力从三个方面打造:技能提升型,设立党员创新工作室”“技术攻坚党小组,组织岗位练兵、技能竞赛,让党员骨干在解决技术难题、推动工艺革新中冲锋在前,成为创新创效的领头雁;关爱服务型,做实书记接待日”“党员责任区,联动工会等资源,精准解决一线职工在住房安居、子女入学、职业发展通道、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传递组织温暖;联建服务型,项目党组织主动与当地政府、社区、高校、合作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还能组织青年突击队参与当地的困难帮扶、援建助学、技术推广等公益事业,既履行了社会责任,提升了职工荣誉感和企业美誉度,又拓展了合作网络和职工成长空间。

企业文化融合化将党的优良传统、奋斗精神深度融入项目文化血脉。在艰苦的一线环境,打造红色加油站”“党员驿站等有温度的服务品牌。大力宣传党员骨干在技术突破、精细管理、急难险重任务中的感人事迹,通过选树党员示范岗,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积极运用智慧党建平台,有效克服项目分散、党员流动的困难,实现线上学习、管理、服务和反馈的精准化,增强对一线青年员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制度筑基:深度融合的长效之策

实现党企深度融合、确保凝聚力持久,制度化和法治化是关键。

一是章程明责。将党组织的职责权限、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等核心要求明确写入公司章程,使其成为公司治理的根本遵循和法定基础。

二是规范任职。根据企业股权结构和治理需求,动态调整党委与董事会、经理层交叉任职的比例和方式。既要保证决策高效,又要防止职责模糊,重点强化党组织在审议重大战略、投资和风险防范等关键事项上的政治把关作用。

三是疏通堵点。清晰界定党组织前置研究重大事项的标准、范围和议事规则;探索机制化解交叉任职人员在党委集体决策与董事个人履职间可能出现的矛盾;细化党建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的操作细则和工作流程,确保制度顺畅落地、有效运转。

总而言之,深化市场化改革中,国有企业党建是破解治理难题、凝聚发展合力的核心引擎。未来改革需分类施策:对商业类国企,党建应聚焦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经营效益;对公益类国企,党建须强化服务效能和社会责任担当。唯有通过坚实的制度设计和扎根一线的实践创新,将党的政治、组织、思想优势深度转化为企业的治理效能、发展动能和强大凝聚力,方能筑牢国企,为中国式现代化锻造坚实可靠的经济脊梁。

(作者单位:青岛红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