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8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海峡两岸乡村振兴的历史考察与文化传承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杨成宇

 

海峡两岸血脉相连、民心相通,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孕育了共通的乡村发展脉络。两岸秉持着世代相承的中华民族品性,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始终以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其立足于乡村发展现实与城乡文化保育所打造的一系列乡村复兴计划,不仅承载着共同的文化记忆,更因相似的历史境遇与发展路径,具有直接且现实的相互参考价值。

二战以后,海峡两岸先后进入城市化、工业化快车道,农业农村长期置于解决人民温饱和城市工业发展的荫蔽之下。就中国大陆而言,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某地区的“稻田转作计划”“农业升级计划”等,均将农业生产扩张和产品供给作为核心要旨,事实上不免将农村文化发展让位于经济数据增长的现实需求。

具体来看,两岸乡村文化的颓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文化形态保存式微。乡村戏曲、传统技术、地方语言、民居古建等乡村文化物质形态的受体与载体在近几十年来遭到冲击与损毁。其二,文化主体传承失位。在农业发展工具理性压迫价值理性的现实条件下,仍旧坚守乡村文化的多为老者,作为未来文化传承主体的中青年力量十分薄弱。其三,文化发展路径僵化。市场观念与逐利之风的高涨致使乡村生活与文化价值的经济利益被榨取。

浙江省作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发源地及我国唯一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始终保持“三农”工作领跑优势,具有鲜明的理论优势、政策优势和基础支撑,是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典型代表和缩影。一直以来,浙江省久久为功,推进“千万工程”因时流变。浙江省围绕乡村文化建设大体经历了三次迭代。一是2003年至2010年,乡村文化建设谋篇布局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阶段。二是2011年至2020年,乡村文化建设日迈月征的“千村精品、万村美丽”阶段。三是2021年以来,乡村文化建设提质增效的“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新阶段。

“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地理环境相似,某地区多山多丘陵的地形也决定了其乡村发展与文化保育的特殊性,其乡村文化复兴之路大体也经过了三个时期。一是迷茫探索期:在20世纪下半叶出台“农业政策检讨纲要”“加速农村建设重要措施”等政策指令。二是萌兴发展期:1991年提出“农业综合调整方案”,将农业农村单一的经济理性关注赋予人文主义关怀。三是再生繁荣期:在2008年提出“推动农村再生计划”,以“富丽新农村”为目标,通过修复历史建筑、培育在地文化产业,让乡村文化成为吸引人口回流、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标志着乡村振兴从“物质改善”向“文化重生”的跨越。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