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凤发
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历史性进程中,国有企业作为区域经济的“压舱石”,其改革成效直接关乎振兴全局。本报记者梳理“国资智库”对东北国资系统及65家重点国企的深度调研,揭示改革从“外科手术式”脱困向“系统再造式”跃升的深刻转型,并针对治理机制、动能转换、金融支撑、人才战略四大核心挑战,提出系统性破局路径。
改革进阶:
从生存突围到质效跃升
东北国企改革在国家战略引领下取得关键突破。一是资本布局战略重构。鞍钢与本钢重组铸就全球第三大钢企,辽港集团整合催生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国有资本向高端装备、清洁能源等战略领域加速集聚,投资占比达42%,较2019年提升15个百分点。二是现代治理体系成型。辽宁实现省属国企董事会全覆盖且外部董事占比68%,吉林构建动态“3+N”授权体系,黑龙江三项制度改革推动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37%。三是历史包袱有效化解。1276户厂办大集体改革惠及89万职工,1365项“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年均减负42亿元,852户“僵尸企业”出清盘活资产超300亿元。
当前改革已进入从“保生存”向“强体质”转型的质变期,但深层次矛盾亟待破解。
深层挑战:
结构性矛盾交织
一是治理机制“形神分离”。党委前置决策存在流程虚化问题,43%企业缺乏差异化规则;二级以下子企业董事会覆盖率仅72%,外部董事中58%为高校学者,专业决策支撑不足。薪酬双轨制矛盾突出。高管年薪与市场偏差±35%,技术人员薪酬仅为民企的 68%;年轻干部占比不足20%,“50后”高管仍占32%。[下转P2]
二是动能转换“青黄不接”。研发投入强度仅1.8%(全国国企均值的60%),成果转化率低于30%;智能制造领域人才缺口达42万,院士级人才近五年净流出15%。传统产业升级滞后。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5%(长三角78%),绿色转型成本高企(如CCUS项目投资达年利润4.2倍)。新兴产业布局薄弱。集成电路等领域项目仅占全国1.2%,且90%集中低端;任期考核中新产业权重不足10%,抑制长期投入。
三是金融生态“供血失衡”。省属国企平均资产负债率68.7%,32家超警戒线;信用债发行规模较2019年下降23%,融资成本高全国1.2个百分点。区域金融支撑弱化。国有大行东北信贷占比降至8.7%,城商行资本充足率逼近监管红线。
四是人才体系“磁力衰减”。高技能人才占比仅18.6%,本科以上人才净流出率12%;50岁以上技工占比超60%。激励政策缺乏竞争力。核心城市人才补贴仅为杭州1/3,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普遍低于50%。
破局路径:
构建四维协同改革体系
一是治理现代化攻坚。推行党委决策“三张清单”制度,2025年前实现重要子企业外部董事占多数,试点“科学家董事”机制。实施“全员契约化+动态淘汰”(管理人员年退出率≥5%),研发岗绩效工资占比提至70%,探索股权、分红权多元激励。
二是动能转换双轨推进。设立百亿级“东北振兴耐心资本基金”,布局10个“科创飞地”;实施“千企数字化”工程(设备投资20%补贴)。建设“绿电消纳示范区”,允许园区自建光伏;组建战新产业联盟,培育5-8家百亿级链主企业,设立30%投资损失容错机制。
三是金融生态再造。搭建区域国企信用平台,提升融资效率40%,发行500亿“振兴专项债”;推动城商行利润留存率提至80%,引社保、险资参与混合注资(2024年目标200亿)。
四是人才强企生态构建。设立“东北振兴人才基金”(院士补贴500万-1000万),建立“候鸟专家”机制(项目年薪可达200万)。联建产教融合共同体(企业承担60%培养成本),推行“揭榜挂帅”(团队享90%转化收益),试点技术序列“总经理级”晋升通道。
战略再出发: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
深化改革需实现三重跃迁:制度创新:在沈大示范区突破混改、职业经理人等政策限制;区域协同:与京津冀、长三角共建10个跨区域产业园;考核变革:将“新质生产力培育”纳入领导班子核心指标,建立改革容错备案制。
改革如逆水行舟,唯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体制积弊,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培育新动能,方能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东北振兴的创新引擎、升级主力与制度标杆。当现代治理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这片老工业基地必将谱写浴火重生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