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
在全球技术革新与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最具时代引领性的发展方向。2024年7月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首次从中央层面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整体规划,强调要促进数字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运用创新技术驱动绿色发展。在此背景下,学术界积极响应,主要聚焦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战略价值与实践路径探索研究上,但对于科技创新赋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理论基础方面的研究还略显不足。
科技创新赋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理论基础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角看,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作用愈发凸显,成为推动生产力跃升的强劲引擎。它渗透于生产力各要素,通过改进劳动资料、提高劳动者技能、拓展劳动对象,显著提升劳动生产率,持续释放发展动能。因此,在新一轮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之中,科技创新赋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以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通过打破常规要素配置模式,推动传统生产要素的质量提升与结构转型,实现生产要素的“一体化”优化,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要素,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科技创新成果均源自劳动者的智慧创造,各类先进生产工具的开发应用亦由劳动者主导完成。劳动力素质直接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优质人力资源与绿色生产力呈现正相关耦合关系。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崛起,劳动者既面临挑战又面临机遇:一是需要劳动者突破既有生产思维,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认知,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敏锐度及协作精神;二是产业数字化与生产智能化的发展减少了劳动者掌握新技能的成本,智慧化的工作体系增强了从业者对新科技的适应效率,进而提升了整体技术能力;三是新型劳动者要持续自主学习前沿科技知识与创新思维,并进行独创性研究与实践探索。
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他将劳动资料比喻为“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和脉管系统”,强调其是揭示各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程度与社会关系的重要依据。将科技创新注入劳动资料中,使其可以更广泛覆盖到创新型产业领域中。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主要依托重型机械及计算机硬件系统,具有高能低效的特点,难以满足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的发展诉求。而融入了含有绿色科技创新成果的新型劳动资料,与“经济、社会、生态”一体化发展,借助技术革新将创新的动能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用社会演进高阶段的思维逻辑更精准地把握和应对低阶段的内在逻辑,即通过探索新科技、新物质,制造新生产工具,从而革新生产方式、优化生产环节、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增长的有机统一,协调好生产力发展同生态保护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劳动对象一是天然存在的自然资源,二是经过人劳动加工的原料。劳动对象本身不具备主观能动性,它始终处于被筛选、被加工、被挖掘的客体地位。科技创新赋能劳动对象绿色转型的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劳动对象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对象新增了更多“种类和数量”以及“形态和功能”,由容易导致自然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的自然资源扩展到了非实体化的产物,如新能源、高性能材料以及数字化信息等环境友好型的劳动对象。拥有生态理念的劳动者要在资源总量不变的基础上,基于创新性技术挖掘劳动对象的使用空间和范围。对于由具有再生性的原料、能源等物质构成的劳动对象而言,要避免“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对于由不可再生自然物质构成的劳动对象而言,以“集约式”发展代替“粗放式”发展可延长这类劳动对象的使用期限,提高其利用效率。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