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悦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群众要做到齐心协力共谋发展,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其中关键的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曾深刻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等。这些论断从根本上揭示了增强文化认同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具有的不可替代作用。
中华民族共同体从更深层次来说是一个精神文化的共同体,其中文化认同是最基本、最深层次的认同。纵观中华文明绵延千载的历史长河,从未间断交流互鉴的中华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血脉交织、命运与共的“多元一体”格局,催生了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繁荣景象,为更高层次文化认同的产生提供了肥沃土壤;文化认同的形成则为凝聚分散力量、激发创造力提供不竭动力。因此,系统探究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文化认同如何作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二者相互促进、彼此助力的辩证关系,进而探索其转化为具体实践的可行性路径,这对于我们深刻领会和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行稳致远有重要启示意义。
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基础概念明晰
深入理解这一复合概念,首先要厘清文化、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概念。文化,是运用特定方式使具有不同思想的人寻获共同精神追求,并将此共同性从基础人际关系逐步拓展至全人类范畴,从而构建大同世界。文化认同,就是族群或个体对自身文化根源的主动辨识与内化,表现为将民族精神内核、情感模式、道德准则转化为群体成员的本质属性。这种认同不仅塑造个体的自我身份定位,更深刻影响着世界观及价值取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由五十六个民族凝结而成的,命运相连、利益共通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和义务,共同参与国家和社会建设,其形成与发展是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从更深层次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精神文化的共同体,各民族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联系,不同民族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交流交往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由此形成。
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有着深刻的互动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深植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动、融合创新之中。各民族文化多元并存、共同繁荣的格局,是滋养文化认同的沃土。倘若缺乏这种建立在多元共生格局基础上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丧失了稳固的依托,其内在的创造潜能与蓬勃的生命力也将随之衰竭枯竭。反过来说,如果未能有效构建一个紧密、稳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元民族文化力量便难以凝聚,将面临分散的风险,如同散逸的沙粒。因此,从根本上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根基正在于文化认同的建立与深化。
文化认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协调与驱动作用。它为其他层面的认同提供了重要的联结纽带,使之得以整合统一。在“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的整体框架内,“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具有最为核心与根本的意义。它是其他四个认同得以生发、确立并巩固的基石——正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赋予了这些认同以丰富的内涵和坚韧的生命力。因此,缺失了对中华文化的深厚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便如同失去了稳固的根基,其长久性和生命力将受到根本性削弱。
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源泉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历史之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载的沉淀,深植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独特精神密码。这份厚重的文化积淀,绝非短暂易逝的浮影,而是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可替代的历史源头与精神富矿。其核心特质在于,它绝非某一个或某几个民族孤立创造的成果,而是融汇了中华大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成的璀璨结晶。这种多元文化交融汇聚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各民族血脉相连的情感沃土,既体现各民族的文化独特性,又通过共同的精神纽带构筑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哲学以及伦理观念,其核心思想如“天下为公”“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构成了各民族共通的价值坐标和行为规范。这些思想精华通过文化符号化表达得以传承,如长城、黄河等地理象征,春节、中秋等节庆仪式,以及孔子、孟子等人文思想符号,均成为唤醒集体记忆、强化文化认同的媒介。这种强化机制在当代呈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表达: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化手段让《千里江山图》“活起来”,敦煌研究院用光影技术重现“飞天”壁画的千年神韵……这些创新实践延续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守正创新的辩证发展中,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化认同纽带,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着东方智慧。
(二)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思想之源
马克思在阐释民族文化时指出,作为特定族群在历史进程中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综合产物,民族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有机整体,其内部有着与其他族群鲜明区别的文化特质,并为该族群所有成员所共同拥有。马克思认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客观规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交往的普遍化,不同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等层面的交流交融将日益深化,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并最终生成新的共同体。在论及民族团结时,他强调民族问题并非只是内部群体利益的体现,更是关乎国家整体稳定与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维护国家稳定统一的重要前提和坚实基础是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与团结互助,并在此过程中共同塑造与弘扬全体成员接纳和遵循的文化价值观。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探索人类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基于血缘、地域等自然联系形成的原始的共同体,到建立在剥削和压迫基础上的阶级社会的虚假共同体,最终将走向真正的共同体,即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将摆脱私有制的束缚,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三)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伟大实践为现实之源
文化认同在保障民族生存和发展、推动民族繁荣中起重要支撑作用。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为获取必要的生存资源而与其他民族开展经济互动,为提升交往效率逐渐形成互嵌融居的分布格局。这种空间格局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在政治文化领域的交流互动,彼此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最终在意识形态层面达成共识。因此,民族之间的认同感持续强化各领域交流愈加深入,从而构筑起坚实稳固的中华文明共同体。这就是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党中央对文化认同所蕴含的价值予以了高度肯定,将其定位为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可或缺的核心动力与基石。尤为重要的是,文化认同还为总结提炼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源泉和价值依归,其通过破除“文明冲突论”的理论陷阱,创造性发展“多元一体”的民族叙事,是破除西方话语桎梏、构建中国特色民族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支撑。
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路径
首先,要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在风险与机遇交织叠加的时代背景下,应充分发挥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核心领导作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武装思想,提升党员的思想自觉,强化党员对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政策理论的深入学习,做到学深学精、以知促行、知行合一,不断推动民族工作稳健前行。同时,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在意识形态建设、新闻舆论引导、文化产业发展、网络安全治理及信息化建设等各领域都要坚持党的领导。尤其是青年一代,要自觉担当中华文化的坚定守护者、忠实传承者和创新实践者,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行稳致远。
其次,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的胜利完成使各民族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还需进一步夯实经济物质基础。然而,想要不劳而获地享受民族团结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成果是不可能的,还需把文化建设放在治理和发展的突出位置,发挥其强大精神力量。从理论上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实践中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文化立场,也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需把握好的重要关系。
最后,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享有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各民族情感的共同表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在具体实践中,应深度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结合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傣族泼水节等民族特色节庆,通过举办非遗主题展览、文创产品市集等多元化活动形式,打造具有持续影响力的精品文化项目和文化品牌。在传播维度上,既要巩固报刊专栏等传统传播渠道,又要依托B站、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运用短视频创作、直播互动、虚拟现实技术等年轻化表达方式把非遗项目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数字文化产品。同时,要始终坚持守正创新,通过构建“保护-传承-转化”的完整链条,使中华文化在数字化浪潮中既保持原本特质又在创造性转化中焕发新生机。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