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唤醒自然的尊严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张婉婷 韩文茜

生态问题的实质不仅是资源和环境的失衡,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次异化,反映出现代发展模式的制度性与价值性危机。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早已揭示资本逻辑对自然的掠夺性本质,提出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在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与生态治理的系统性。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核心,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正在为“美丽中国”提供坚实的思想支撑与实践导向。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对自然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必须以自然规律为前提。他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掠夺性增长,强调这种行为终将破坏人类自身的生存基础。

马克思主义坚持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统一,认为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是资本逻辑主导下自然对象化、工具化的结果。因此,实现生态文明,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确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价值取向。

新时代中国的

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创造性发展,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突出生态价值与发展质量的统一。这一思想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纲领。

在国家层面,一系列生态政策与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生态保护红线、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等基本框架初步成型;“双碳”目标的提出,更标志着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战略转变。

以安徽为例,围绕“大黄山”生态圈的系统保护开发、“两山”理论落地转化以及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发展路径,正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与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步推进。这种地方经验展现了生态文明观念的地方化、具体化实现路径。

唤醒自然的尊严:

伦理维度的深化重构

“唤醒自然的尊严”体现了生态文明观在伦理层面的升华。不同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主张自然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应被作为伦理主体予以尊重。

生态伦理的重建要求在人类实践中确立自然的道德地位,将“尊重自然”作为文明发展的底线原则。这种伦理意识已逐渐在中国社会中传播开来——从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到生态法律制度的健全,从生态教育的推进到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生态尊严正从理念走向制度,从政策走向共识。

这一伦理转型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价值共同体”与“责任共同体”:既尊重自然,又承担维护生态平衡的历史责任,实现代际正义与全球公平。

理论展望: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国方案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不仅具有本土价值,还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理论借鉴。其立足于自然社会统一的哲学视角,批判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根源,强调制度性变革与价值观重塑的统一,为“生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道义基础。

在全球气候治理日益复杂、生态不平等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动绿色“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正是将生态文明观由国家战略上升为全球治理理念的体现。

以思想引领实践

以文明照亮未来

生态文明不是对现代化的否定,而是其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理念的根本遵循,在理论上强调自然的尊严与价值主体性,在实践上引领绿色发展与伦理重塑,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未来,在这一思想引领下,中国有望在全球生态转型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从“生态大国”向“生态文明引领者”的历史跨越。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