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3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精工智建”刷新矿建新纪录——记中煤矿建三十工程处新街一井月进尺实践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71.png

行业专家、同行前来考察。

在鄂尔多斯高原200米深的地下,一项矿建新纪录正在诞生。中煤矿建三十工程处新街一井项目部以精工智建理念,将传统施工与现代创新完美融合,创下单月152米进尺的行业新标杆。这里,毫米级的施工精度与智能化的管理体系相互赋能,工序衔接以分钟计算,创新成果遍地开花。这不是简单的速度突破,而是一场由内而外的施工创新,重新定义了深井建设的标准与可能。

 

毫米之间见功夫

 

精度,是新街一井最执着的追求。在西风井扩径作业中,直径8.3米模板精准扩至8.8米的地下心脏手术,通过激光测距仪实现毫米级控制,16块主模板与16组加块模板的严丝合缝,创造了行业新标准。

这种精度源于日常的极致把控:爆破作业的三人连锁”“一炮三检制度,将炮眼利用率从89%提升至93%;自主研发的快拆式运输车、便携式气割电焊平台等创新工具,让单工序节省1小时;液压伞钻的突破性应用,更让打眼效率实现质的飞跃。我们不是在施工,而是在雕刻。项目部经理邢道杰这样形容他们的工作。

 

智慧管理提效能

 

走进项目部调度中心,28块屏幕组成的智慧大脑正在重新定义矿山管理。AI算法实时分析井下动态,从钢丝绳磨损到安全帽佩戴,20余种风险无所遁形;压风系统能提前72小时预警故障,变电系统实现秒级定位。这套系统背后,是创新的"四级三链"责任体系:项目、队组、班组、个人四级联动,行政、技术、部门三链协同。动态薪酬分配向一线倾斜,地面、辅助、采掘岗位收入科学梯度设置,激发全员创新活力。

在这里,智能化不是摆设,而是融入血脉的管理基因。

 

创新驱动强根基

 

清晨的班前会,一会一课一考雷打不动;每月的技术比武,是创新火花的碰撞场。项目部90%的机电工都成长为精一通二会三的多面手,这种人才育成模式让创新有了源头活水。   

党员创新工作室里,最新研发的智能巡检系统正在调试,这将是项目获得的第四项国家专利。在井下,PID自适应风机、智能语音提醒等创新应用随处可见,就连临时电缆都按永久工程标准敷设,每个接线盒都有专属二维码。创新不是口号,而是每个细节的持续改进。党支部书记胡飞道出真谛。

 

分秒必争升效率

时间,在这里被赋予新的价值。月度计划+周滚动计划确保目标可控;创新的前班留任务、后班接计划交接制度,将工序衔接时间从45分钟压缩至15分钟;打灰与竖筋同步作业,地面搅拌与井下施工精准配合,实现真正的零等待。这套强队伍、夯根基、优流程、保本安四轮驱动体系,让每个环节都像精密钟表般运转。效率的提升不是靠加班加点,而是源于对施工流程的革命性重构。

从钢筋绑扎的毫米控制,到工序衔接的分秒必争,新街一井项目用精工智建诠释了现代矿建的真谛。从行业标杆到全国示范,新街一井项目的精工智建实践正在引发一场矿建行业的效率革命。截至目前,该项目已接待包括3位工程院院士在内的46批考察团,其经验做法被写入行业标准。中国煤炭建设协会理事长张彦禄指出:这个项目代表了我国矿山建设的新高度。

如今,这个曾经的矿建王牌正在将他们的创新基因注入整个行业,用实实在在的突破证明:传统能源基建的转型升级,需要的正是这种将工匠精神与智能技术完美融合的创新实践。  (魏清 李继峰 胡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