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2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制造业产业工人积极心理品质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王婷婷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成为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以智能制造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变革,使制造业企业对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创新能力、环境适应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激发工人的工作主动性、创新积极性,激励产业工人借助智力资本进行创新增效成为制造业企业管理者日益重视的问题。产业工人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实践主体和能动力量,是工艺创新的直接推动者和技术转化的关键桥梁。在此背景下。产业工人在工作中的个体心理特质因素对工作结果的影响受到更多的关注。有学者研究发现,积极的心理状态可影响人的行为,具有专注自我特质正念的个体容易产生主动创新行为;尽职尽责和富有亲和力的创业者也更容易产生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可见,培育和塑造积极心理品质,对创造性工作成果的产出有重要作用。

基于特质激活理论和人与环境匹配理论,探索其积极心理品质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并分析工作投入的中介效应,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和延伸积极心理品质的应用领域,同时可以为我国制造业企业从心理视角方面培育和激励产业工人,从而迎接行业发展新机遇带来助力。

 

一、积极心理品质可直接促进探索式创新

积极心理学主张培养个体的积极情感,以获取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感,聚焦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个体人格和积极组织系统等内容。Seligman2000年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中,阐述了积极心理学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探究人类的潜力、美德和力量等品质。积极品质与具体的美德相结合,可分为智慧与知识、勇气、正义、仁爱、节制以及精神卓越六大维度,每个维度下涵盖若干个具体品质,共同组成了24项积极心理品质。其中智慧与知识突出了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创造力、好奇心、开放性、好学、洞察力、社会智慧;勇气是个体克服万难实现理想的精神,包括坚毅、勇敢、正直;正义体现了在社会团体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包括忠于团队、主张平等;仁爱是指人际交往中与人为善的积极状态,包括慷慨善良、具有爱与被爱的能力;节制体现了个体能够调控情绪和管理行为的修养,包括自律、审慎和谦逊;精神卓越反映了个体发展的意义和信念,包括审美、感恩、乐观、目标感、宽恕、风趣和热情。

探索式创新来自双元创新理论。该理论认为双元创新有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两种形态,前者是在现有组织资源基础上对已有产品和服务的改进和完善,后者是对尚未涉猎的领域进行跨越知识边界和技术轨迹的创新。与利用式创新相比,探索式创新虽然具有高风险、研发周期长、短期收益低等特点,但是其在新技术和新产品方面的突破对制造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在参与创新活动中必须具备极高的目标导向性、容错性,不断突破和挑战现状。在特质激活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支持下,个体与情境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得到肯定,与工作本身和人际价值观相关的变量可以对创新活动产生显著影响:有工作激情的个体思维更开阔,更容易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具备创造性人格的个体更喜欢迎接挑战,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情绪资源耗竭、固步自封的个体则很难具备开创性思维。以上结论中涉及的工作特质与24种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一致。因此,认为积极心理品质(工作导向和人际价值观导向)可促进制造业产业工人探索式创新,工作导向的积极心理品质和人际价值观导向的积极心理品质也可分别促进探索式创新。

 

二、积极心理品质可通过工作投入促进探索式创新

工作投入普遍被学者们看作一种积极、充满热情的工作状态。工作投入的个体应具备充满活力、奉献和专注的特征。充满活力是指个体在精神饱满地按照工作目标完成各项任务,并能够勇于面对努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奉献是指个体将责任使命和价值观融入工作细节中;专注则体现了个体聚精会神地面对工作任务。工作投入带来的主动性、活力、奉献等特性与积极心理状态有紧密关联。

“人—环境”匹配理论认为,个体特质与其所处的环境会对个体行为及组织产生影响。当个体特质与组织环境相吻合匹配时,他的目标导向和职业价值观会增强他的工作意愿,进而造就良好的组织氛围。

工作投入不仅与组织环境和个体特质有关,还在不同领域和情境下影响着个体的工作行为和表现。个体所拥有的情绪和情感资源是工作投入的必要前提,具有组织自尊感和高价值感的员工更容易将精力和能力投入工作中。从工作投入的内涵来看,活力特质使个体能够在思考和处理复杂问题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方案,并具有克服万难的坚韧性;专注使个体能够全神贯注于工作细节,整合和调动知识资源以发现新思路新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奉献特质驱使个体不计个人得失地付出工作热忱,为岗位创新不遗余力。因此,认为积极心理品质可通过工作投入影响探索式创新。

 

三、制造业企业以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促进探索式创新的对策

研究通过对254份制造业企业产业工人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验证了积极心理品质对探索式创新的作用机理。这为制造业企业采取管理措施激发工人创新行为带来启示:  

第一,制造业企业要建立积极心理导向的员工管理机制。探索式创新对产业工人的求知探索能力、开拓创新意识、跨界融合能力均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智技能。因此,制造业的科技创新不仅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标准化体系建设,更要完善人才管理制度促进产业工人的心理成长:在岗位配置中突出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在员工培训中开设培育职场积极心理的培训课程;在薪酬设计时注重激发潜能优势和团队责任;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关注自我超越和价值实现的心理诉求等,通过多样灵活的管理措施调动产业工人创新积极性。

第二,打造积极的企业文化以加深产业工人工作投入程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弘扬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强化对工作的责任意识和产品价值追求激发产业工人的岗位奉献精神;通过倡导关注细节、追求完美、潜心钻研培育产业工人的工作活力和专注力,把工匠精神融入科技工作的每个细节中。此外,还可通过日常的文化渲染和浸泡提升产业工人积极心理水平,进而创造积极的工作状态。

第三,建立激发产业工人探索式创新的评价机制。制造业的探索式创新能够带来突破性的应用性成果,实现产业自主创新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的飞跃。产业创新生态的构建,要求产业工人由生产主体向创新主体转化,具备优秀的创新品质。在创新行为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要将创新产出和创新品质有机结合起来,综合知识技能、可推广性、产业伦理等多维度设置评估标准,将工人经验转化为数字资产时,坚决杜绝作假、侵权等行为;弘扬制造业工匠卓越的创造精神和正直务实的工作作风,使产品质量和工匠品质评价相辅相成,创新薪酬制度设计、畅通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建立以工匠价值为核心的工人成长体系。

本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制造业工匠精神对产业工人双元创新行为的激发机理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L22BSH01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沈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