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佰希凌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王洪波不依赖概念包装,也没有资本加持,却总能在项目最复杂、交付最紧、需求最难的时候交出让客户放心的解决方案
★他常说,制造业不是讲故事的地方,要靠每一次都能交付来赢得尊重
★他不做热点项目,不追流量客户,却在每一个最难啃的项目中,一次次建立起客户信任
★他更擅长做事,不轻易夸口;他唯一笃信的,是把产品做好,把每一笔交付做稳
■ 本报记者 王海亮
在中国制造业的体系里,电机柜并不算“风口产品”,也不引人注目。它通常隐藏在生产线后方——一个个灰色的金属柜体,默默排列在生产车间一侧。然而,它们是自动化系统最关键的控制节点,是一整条产线的“大脑”与“神经中枢”的运载处。电力分配、指令下达,设备的启动、运转、停止、应急保护,全靠电机柜内的设备协调调度。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游乐设备等场景中,电机柜需要同时面对高温、高湿、震动、频繁开关、强电流负载等极限工况,对安全性、稳定性、适应性的要求极高。
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个看似传统的设备领域,真正能打造出“经得起长期运行、适配各种复杂环境”的高标准产品者凤毛麟角。而上海佰希凌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王洪波,却因为其特有的战略眼光和对产业生态的深刻洞察,锚定“工业可靠性”这一核心命题,带领企业从用户场景反推技术路径,成为电机柜领域中的隐形冠军。
扎根电气行业
从销售员到制造业创业者
王洪波身上汇集了企业管理的教育背景和20余年的电气行业工作经验。虽然入行不是工程师身份起步,却带领一家十几人的小厂,为新能源车制造企业设计出关键控制系统中最稳定的电机柜产品;他不依赖概念包装,也没有资本加持,却总能在项目最复杂、交付最紧、需求最难的时候交出让客户放心的解决方案。他创立的佰希凌电气,不拼价格,也不靠关系,却成为特斯拉、博世、小米等客户在自动化控制设备上的长期合作伙伴。
王洪波的人生路径并不符合工业制造从业者的常规轨迹。他大学读的是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后进入德国PHOENIX CONTACT中国公司,成为一名销售。面对高度专业化的电气产品,他几乎是靠“硬背”成长起来的:翻图纸、问客户、跑现场。靠着一股冲劲,他在三年内成为上海地区的销售冠军。
但越是深入,他越能感受到国内制造企业在产品定义、工艺设计、交付体系上的短板。“我们卖的很多高端设备都来自国外,那时我就在想,为什么中国企业做不出来?”
2004年,他与几位朋友合伙创业,靠着渠道与客户资源做起电气产品贸易。生意红火,但他始终对“只赚差价、没有核心产品”心怀焦虑。
2008年,他决定独自创办佰希凌电气,专注做真正的“自主定制制造”。创业初期,他手头并不缺资源,许多老客户来自电气自动化、医疗设备、环保工程等领域,只要开口,订单自然会来。但他没有选择继续“走熟路”,他认为这些行业产品标准相对清晰、改动少,利润虽稳却很难真正倒逼团队进步。他把目光转向了当时国产化比例仍不高的汽车制造行业。
仅凭一张照片做出一台设备
汽车制造的电机柜不但需要高强度运行支持,且每一家车企的工艺差异极大:焊装、涂装、总装等每一段工艺,都对应着不一样的控制逻辑与电气结构布置。特别是在新能源车制造线上,对空间结构、接口布局、电缆路径、热控系统提出了远超传统制造的要求。
王洪波深知,只有在最复杂的客户需求中,才能训练出真正有工程能力的团队。于是佰希凌的第一批订单,就是那些“大多数厂家不愿接”的高难度非标项目。
那是多年前,一家外资新能源车企准备在中国投建第一座本地工厂。由于内部研发未同步推进,他们急需一批用于生产线启动的专用电机柜,但提供的“设计图”仅仅是一张模糊的照片,没有结构图,没有尺寸标注,也没有电气接口说明。几家供应商评估后都选择了放弃,认为风险太高,责任难以划分。
而王洪波决定试一试。他带领佰希凌的工程团队,用已有的模块经验对照片进行反向拆解,从结构形态推导出可能的内部空间比例,再结合客户所处工艺环节模拟出接口和控制逻辑,快速完成初步建模。紧接着,团队连续加班打样测试,在短短15天内交付了首批产品。最终设备精准适配现场安装,误差控制在毫米级以内,客户验收一气呵成,双方随即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用一张照片造出一台合格设备”,这并非炫技,而是多年流程与能力积累的集中释放。这件事之后,王洪波下决心将这类应急响应能力标准化。佰希凌围绕“非标准需求”的工程交付场景,陆续建立起模块图纸库、仿真设计流程、项目并行推进机制、节点责任人制度,从而真正做到“以体系支撑定制,以流程保障稳定”。
换电项目再次验证系统能力
这套能力体系在一次换电站项目中被再次验证。
2017年,国内一家头部新能源车企启动首代换电站量产,提出一系列业内少有的技术要求:控制柜需要小体积、高密度、高频使用,同时必须适应室外环境、具备防潮抗震能力,并需要在极短周期内交付安装。
行业中不少供应商因无法满足交期或缺乏针对性方案而望而却步。佰希凌却凭借王洪波早已构建的流程架构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拆解后同步启动设计、采购、生产、质控流程;模块化结构加快图纸复用与个性化适配;防护能力、接口兼容性在初版就完成了模拟验证。
不到20天,首批电机柜如期交付,安装后稳定运行,随后佰希凌的电机柜被纳入该车企多个换电站代际项目的核心设备名单。而王洪波也因其“将工业级可靠性嵌入制造全流程”的体系化品控能力,被车企视为电机柜领域制造流程与质量的标杆——从焊接工艺的毫厘级公差管控,到极端温湿度循环测试下的零故障记录,佰希凌产品以严苛的流程节点把控,实现了复杂场景中的技术确定性。
如果说“照片造柜”是一次极限测试,那么换电站项目就是对王洪波所建立的佰希凌系统能力的全面检验。
复杂场景里的长期主义
王洪波之所以能把佰希凌打造成电机柜行业中的头部企业,不仅靠反应速度,更靠产品本身的质量底盘。
与许多电机柜制造商走标准化路线不同,王洪波坚持深耕“复杂场景定制”这一最难、最考验工程力的细分方向,他的电机柜在设计上更强调“环境适应性”和“运行稳定性”。公司目前已获得十余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涵盖防爆、防潮、防尘、防静电、自动抽湿、气压平衡、结构降温等多个关键性能技术。
在光伏电站项目中,公司为应对昼夜温差大、湿度高的极端环境,设计出具备多级密封、自动抽湿和风压自平衡系统的柜体,有效延长设备寿命;在文旅场景下,为5D影院、轨道系统等高震动项目研发了抗疲劳结构和防震缓冲系统;在城市智能终端中,还集成了远程监测模块,使运维人员可实时获取柜内运行状态,提升安全性和维护效率。
这一切的背后,是王洪波对“稳”与“精”的执着追求。他常说,制造业不是讲故事的地方,要靠每一次都能交付来赢得尊重。他不做热点项目,不追流量客户,却在每一个最难啃的项目中,一次次建立起客户信任。
最低调的坚持 最踏实的信任
今天,佰希凌电机柜业务在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中的占比超过七成。与此同时,公司在光伏、文旅、城市智能终端等多个复杂应用场景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其产品也已应用于包括施耐德电气、博世,以及迪士尼等国际知名主题乐园在内的多个标志性项目中。
做制造的人,往往话不多。王洪波也一样。他更擅长做事,不轻易夸口。他唯一笃信的,是把产品做好,把每一笔交付做稳。
在一次闲谈中,他轻描淡写地说起,自己这么认真做企业,其实也是想给自己的孩子做个榜样,“一个人是否值得信任,看他做事是否有标准、有分寸。”他希望教给他们一种做事的态度——可以沉得住气,担得起责,耐得住时间的考验。
在这个风口与捷径交织的时代,他在电机柜这样的非热门设备领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制造路径。没有声量,但有分量;没有捷径,但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