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05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戈壁油海铸匠心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胡强 焦双喜 文/

21.png

刘永刚熟练地操作流程阀门,使间开井恢复生产状态。

在西北油田塔河油区广袤的戈壁上,河南油田采油二厂采油主任技师刘永刚已经坚守了近十年。他从一名普通的生产班长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安全培训专家,用汗水与智慧在这片死亡之海中浇灌出石油人的生命之花。烈日下的井场见证过他专注的身影,深夜的值班室记录下他伏案工作的背影,这位采油战线的全能战士,正用匠心在这片戈壁油海书写着新时代的石油传奇。

 

技术创新 勇立潮头

2024年寒冬腊月的戈壁,气温骤降至零下二十摄氏度,干气管线冻堵成为悬在生产线上的定时炸弹。刘永刚裹着结满白霜的棉大衣,带领团队驻守井场72小时,像中医把脉问诊般反复测试管线温度与压力数据。他蜷缩在狭窄的阀组间,手指被冻得失去知觉,却仍坚持记录每个关键节点。最终提出电伴热加密 +分气包前置方案,在干气阀组源头设置分气包,将含水量控制在安全阈值内,彻底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冻堵难题。投产当日,冻僵的工人们围在管线旁欢呼,而刘永刚却默默掏出笔记本,又开始记录新方案的优化细节。

今年初夏,高温席卷塔河油区。面对七区不掺稀油井频繁躺井的困境,他连续两周扎根现场,白天穿梭在50 余口油井间采集数据,夜晚在昏暗的板房里将上万组参数绘制成图表。当发现某口井回压异常时,他趴在泥泞的井口,手持测温仪反复测量,裤腿沾满油污也浑然不觉。最终建立的一井一策档案,不仅精准匹配每口井的生产特性,还通过组合使用撬装伴送泵,使特车费用降低40%,产能损失减少超千吨。

 

育才树人 深耕沃土

321日凌晨2点,刘永刚的办公室灯光仍在亮着。为编写《一册三卡》,他将自己锁在资料室三个月,反复研读数百份操作规程,对照现场实操视频逐帧分析。每一个步骤都可能关系到生命安全。他在编写应急流程时,特意标注了某次因操作失误引发泄漏的案例细节,让枯燥的规程充满警示意义。这本凝结着心血的手册,如今成为采油二厂员工的红宝书,书页间还留着他用红笔批注的紧急处理口诀。

面对新入疆员工的水土不服,他化身贴心兄长。发现一名新员工因专业术语晦涩难懂而彻夜难眠后,他连夜将《操作人员口袋书》中的技术要点改编成顺口溜,油嘴调,压力看,参数波动莫慌乱。在技能培训课上,他常带着徒弟们钻进闷热的泵房,手把手演示设备维护,手掌上的老茧与徒弟们稚嫩的手交叠,传承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石油人的精神火种。

 

直面难题 攻坚破局

10区油气混输泵过滤器清理曾是老大难问题,三人协作清理一次需耗时4小时,安全风险极高。4月中旬,刘永刚在现场风沙中观察三天,发现工人攀爬支架时因设备震动险些摔倒,他下定决心改造。手绘数十张设计图,在宿舍用牙签和胶带模拟支架结构,经过 28 次模型推演,他终于设计出环链手拉葫芦支架。试运行当天,他全程紧盯操作流程,当看到一名工人仅用1小时就完成清理时,这个硬汉眼眶湿润:值了!

面对六七区油井高含水刺漏问题,他带领团队连续蹲守72小时,在井口架设摄像机,逐帧分析刺漏规律。发现某口井在特定时段压力波动异常后,他顶着刺鼻的油气味道,手持检测仪反复测量,最终提出加装接油盘的方案。为测试接油盘的密封性,他在风沙中连续观察六小时,浑身沙尘却笑着说:这戈壁的风沙算不了什么。

安全生产是油田发展的生命线,刘永刚对此有着深刻认知。他带领技师团开展问诊活动,针对安全隐患制作简易工具、改造工艺流程。在安全管理上,他构建三位一体管理模式,编制《非常规作业风险图鉴》,开发 VR 应急演练系统,设计沙尘暴应急响应程序,全方位守护油田安全生产。

每解决一个难题,就像治愈一位病人。刘永刚以创新为帆、坚守为舵,在戈壁油海中破浪前行,用热爱点亮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