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晨 张静
在钱营孜煤矿西部厂区的一隅,有这样一个充满“魔力”的地方——废旧物资回收站。这里没有光鲜亮丽的新设备,取而代之的则是堆积如山的废旧锚杆、扭曲变形的钢板、锈迹斑斑的护栏……在普通人眼中,它们是等待被清理的工业垃圾,可在机厂废料分拣组的师傅们眼里,这里便是一座亟待发掘的“藏宝地”。
废料堆里的“及时雨”
“加工这种煤仓漏斗需要20B工字钢,计划采购有一定的周期,肯定会耽误工期。”4月里的一个清晨,在钱营孜煤矿机厂加工车间,职工李师傅的一番话让本就忙碌的工作现场,气氛变得更加紧张。一项由该厂负责加工的井下北一采区煤仓漏斗,需要一种特殊型号的加工钢材,受材料制约,生产工期眼看就要被推迟。
“等等,大棚里那批工字钢经过改造也许能派上用场!”厂长任伟突然一拍脑门,想起了堆放在大棚里的废旧重型工字钢。
在废料大棚里,废旧工字钢早已被尘土覆盖,表面的锈迹像穿上了一层铠甲。“这料子够结实,加工一下准保能用!”分拣车间的汪师傅眼神一亮,凭借多年的机修经验,指着布满锈迹和灰尘的工字钢说道。
伴随着叉车的轰鸣声,“沉睡”在废料堆中的工字钢被搬进了加工车间。
整形、切割、焊接……“整形”机器发出低沉的轰鸣,一根根弯曲的钢材被一点点矫正,在焊机的弧光中,经过整形切割后的钢料被焊接成设计图纸上的形状。十几个小时后,两件由废旧物料加工成的标准型煤仓漏斗整齐地摆在了众人面前。
“要是等采购钢材,至少耽误十几天,现在我们加工的材料不仅符合标准,满足生产需要,而且实现了废旧资源的价值再生。我们要在废旧物资库里‘淘宝’,为降本增效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案例。”看着加工成型的配件,厂长任伟胸有成竹地说道。
点“废”成金的密码
随着工作逐渐深入,钱营孜煤矿修旧利废的成果越来越显著。
废料大棚内,数名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师傅们针对不同类型的废旧物资进行着“淘宝”作业。据他们介绍,在该矿机厂的修旧利废体系里,藏着一套精妙的“三轮复用法则”,成为矿井点“废”成金的密码。
“三轮复用法则”的第一轮“直接复活”——对升井的物资进行“体检”,只要功能完好,经过除锈除尘,贴上“可复用”标签,就可以重返岗位。第二轮“妙手回春”——针对“淘”出来存在问题的物资,经过电焊工的“微创手术”,重新恢复到可用状态。第三轮“化整为零”——根据设计图纸在废旧物资里选用可用材料,经过“长变短、大变小”的工序,重新制作加工再复用。
钢丝绳卡除锈后被贴上了“可复用”标签、废旧的锚杆经过调直变成了圆钢、废旧钢板经过切割被制成新的设备底座,哪怕是报废的护栏、跑道梁,经过加工也能“重获新生”……
机厂加工车间内,焊花飞溅、机器轰鸣。截割分解、打磨焊接、除锈刷漆,各种巧妙的工艺被师傅们灵活运用,由废旧物料加工而成的“新品”一件件诞生。
“工具柜、消防沙箱、货架、加高站腿、护栏……”,在成品区,高级工程师刘怀婷认真清点着加工后的成品,在修旧加工件统计本上记录着。据统计,该矿机厂一季度回收利用废旧物资共计3723件,节省材料成本约17.55万元。
从“点餐”到“套餐”
“吴队长,你计划加工的这个配件属于非标件,新的加工材料就不能再计划了。”在钻修区,技术员况开明、材料员赵俊对生产队上报的非标件材料计划进行审核。
“以前要什么计划什么,如今是有什么复用什么,非标件加工必先‘过筛’现有的废旧材料。”据厂长任伟介绍,为积极应对煤炭市场下行的严峻形势,该矿按照“管技人员+材料员集中会审”“归口部门+经管部门联合会审”“专业领导+经营领导”审核确认的“三层级”审批管控模式,坚持“能自制的不采购,能自修的不外委”,不丢掉一个零部件,不浪费一块废旧件,“全过程、全要素”材料成本管控,最大限度地降低材料投入,让废旧物资重新“活”起来,实现了从过去“饭店点餐式”到“食堂套餐式”材料管理的变革,实现“藏宝地”里的创效实践。
“这些‘废料’,明天就会得到‘新生’,这省下来的就是工资啊。”车间内,分拣组的朱师傅推着装满废旧角钢的小车,眼中闪烁寻宝光芒,在修旧人的眼中,废旧物资回收站早已成为“再生工厂”“厉行节约、过紧日子”早已成为钱营孜煤矿职工的“心中念、手中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