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鹏
摘要:宪法宣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意识形态建设的交叉性实践载体,兼具规范性与象征性的双重治理功能。其通过程序化的仪式流程和具身化的情感共鸣,将宪法从制度文本转化为政治认同,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路径。作为一种庄严的政治仪式,宪法宣誓以其制度赋予的仪式感、权威性与规范性,使宣誓者在心理与情感层面强化对宪法的敬畏与忠诚,在行为层面自觉向爱国守法靠拢。然而,随着宪法宣誓推行的逐步常态化,其中也暴露出宣誓过程走过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未被充分挖掘等问题,影响了宪法宣誓的实际育人效果。本文将从延展教育链条、优化参与结构、完善衔接机制等三个方面试析宪法宣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宪法宣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路径
引言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权威,是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宪法宣誓制度是治理国家、整合社会秩序和约束公众行为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法律制度。宪法宣誓不仅仅是法律程序的要求,更承载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将传统的课堂式思政教育与沉浸式的行为教育相结合,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与现场参与感。这种沉浸式的教育方式更易引发宣誓者情感认同,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铺开的重要途径,极大地拓展了思政工作的实践载体和影响空间。因此,我们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深入思考优化宪法宣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路径,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一、延展教育链条,提升持续效能
宪法宣誓作为一种庄重而富有仪式感的政治行为,具有较强的瞬时感染力。这种政治仪式作为连接个体与集体、历史与未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在教育过程中若缺乏后续跟进,其教育功能极易流于形式,难以形成长期的思想引导和行为塑造。因此,亟待打破部分宣誓人一次宣誓就结束的片面理解,要将其纳入持续性、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链条中。首先,我们要丰富宪法宣誓的教育载体,延长其情感共鸣周期,增强其思想渗透力。具体而言,可以在各级机关和单位常态化组织宪法主题学习会、开展誓词回顾日等活动;可以制作宣传手册、图文展板、音视频材料;可以推出“我的誓词故事”系列短视频等;可以结合文化艺术、数字传播等现代传播形式,加深宣誓内容在受众心中的认知印象。其次,我们要实施差异化的宣誓教育策略,提升教育精准性与针对性。面对不同年龄段群体的认知基础、价值取向、接受能力等差异,要做到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延伸教育。例如,对于孩童,可以将宪法宣誓融入到童话故事中,从而增加孩子对宪法宣誓了解的兴趣等。再者,我们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为制度优化提供反馈。例如,可通过开展周期性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典型案例追踪等方式,对宪法宣誓的认知度、参与感、行为影响等维度进行动态评估。最后,我们要通过量化数据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检验宣誓教育的成效,为政策制定与教育内容优化提供扎实的实证依据,实现宪法宣誓制度的动态提升与良性发展。
二、优化参与结构,激活主体的能动性
宪法宣誓之所以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关键在于宣誓人对宪法精神的自觉践行。因此,必须通过多维路径增强宣誓主体的制度认同感与参与积极性,使其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践行者。首先,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要考虑扩大宣誓主体范围,拓展制度实践的广度与深度。当前,宪法宣誓制度主要针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可逐步延伸至企业管理人员、社会组织负责人、基层自治人员等社会各阶层,使其形成广泛而有力的制度覆盖,提升全民法治认同感与宪法意识。其次,我们还可以根据岗位职责和职业特点,分类设定誓词内容与宣誓场景,增强宣誓的针对性与教育感染力。例如,法官宣誓可突出司法公正,教师宣誓可强调立德树人,基层干部宣誓则聚焦为人民服。这样既能体现岗位特点,又能使宣誓者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和职责共鸣,有助于将宣誓内容内化为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再者,我们在社会整体角度可以尝试营造宣誓文化氛围,形成社会共鸣效应。例如,通过主流媒体集中报道优秀宣誓典型、制作“宪法信仰践行者”系列人物专访、组织网络互动宣誓活动等方式,打造全民关注、共同参与的社会舆论氛围,增强宪法宣誓的仪式感与群众认同感。最后,我们还可以建立激励机制,将宪法宣誓与个人信用、荣誉评价、岗位晋升等相结合,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和荣誉感。通过多角度优化宣誓参与结构,激活主体内生动力,不仅有助于提升宪法宣誓的实践生命力,还能够进一步深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完善衔接机制,提升教育的系统性
宪法宣誓制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其实效,必须健全与其他相关制度的联动与衔接机制,让宪法宣誓成为价值内化、责任强化、信仰确立的系统过程。为此,首先要构建宣誓教育一体化机制,将宪法宣誓制度纳入国家法治宣传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之中。建议在宣誓前设置宪法导读课程,使宣誓者在宣誓前充分理解宪法誓词的法理内涵与政治意义;在宣誓后安排宪法精神学习巩固环节,通过心得体会、实务考察、誓言践行汇报等方式,延展教育链条,形成前后呼应、环环相扣的制度设计。其次要推进制度功能模块联动融合,推动宪法宣誓制度与任职资格审核、干部考核评价、党性教育等制度板块的协同运作。例如,可将誓词履行情况纳入年度政治素质考核和述职述廉内容,对践行誓言优异者给予奖励,提升其实质权威性。再者,要继续完善宣誓后的跟踪引导机制,制度衔接的关键还在于后续教育与责任落实。只有加强违誓责任追究,确保各方严肃对待宪法宣誓,宪法宣誓制度的政治意义才能得到充分展现。最后,要设立誓言践行回访制度,定期组织宣誓者进行履职反思与宪法精神再学习,促进其政治认同持续深化。例如,针对关键岗位和重要决策人员实行“再宣誓”机制,通过阶段性重申誓词强化宪法忠诚的仪式记忆与情感认同。
结论
宪法宣誓制度不仅是对宪法的尊重与维护,更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与实践路径。宪法宣誓将进一步发挥其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政治思想、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宪法宣誓不仅关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步,更关乎国家意识形态的发展。它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全民价值观念向上向善的重要手段,更是激发国民责任感、强化国家认同感和制度自信的重要环节。在未来的发展中,宪法宣誓将继续承担起连接宪法权威与公民情感的桥梁作用,成为增强国家凝聚力与社会向心力的重要精神支柱。只有不断拓展宪法宣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广度和深度,才能真正实现由规定动作向内生认同的转化,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价值认同。这不仅是推动宪法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现实路径,更是实现国家法治建设和意识形态安全相统一的战略要求。推动宪法宣誓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时代的呼唤,是人民的期盼,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