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03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全球化视域下青年价值观嬗变与思政引领新图景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徐燕

青年思政引领工作一直是我国非常重视的问题。全球竞争格局正经历深度重构,其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以人才资源为核心的战略储备较量。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中,如何引领青年在多元价值中坚守主流底色已成为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一、全球化时代青年价值观的嬗变

青年价值观作为引领时代新人成长的精神旗帜,直接决定着青年的行为认知和选择。因此,加强对青年价值观的考察,有利于增强青年思政引领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全球化浪潮下青年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多样化的转变,青年价值观演变呈现出鲜明的群体独特性,具体表现在:

1.群体价值自我认同

青年价值取向从传统集体主义的深度浸润逐步转向对个体发展路径的探索。在数字化深度重构社会交往范式的当下,青年群体获得了更多展示自我和寻求认同的机会。西方个人主义文化所孕育的主体自觉意识,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赋能,使自我表达的价值观念逐步内化。这种以个体自主性为内核的现代文化形态源于近代思想转型的积淀,人们由此获得了一种崭新的自我理解

2.单一标尺多元共生

当代青年成长于全球化与数字化深度交融的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其价值观呈现出鲜明的杂糅共生特征。但他们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姿态并未消解其文化主体性,他们可以在汉服霓裳与美剧情节、春联墨香与英文祝福间自如切换,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理性爱国的情感特征。当代青年用多元文化实践诠释着传统认同与世界视野的平衡之道。

3.地方关怀全球议题

青年关注的议题不再局限于地域化、个体化的身边事,而是主动关注国际形势。这一代青年深谙蝴蝶效应的全球化逻辑,敏锐感知到局部冲突对世界秩序的连锁影响,深知国际风云变幻与个体紧密相连。不可避免的是,在全球化浪潮中,多元道德价值体系的碰撞愈发激烈,西方文化的持续渗透使部分青年在价值选择中陷入困惑和迷茫。由此可见,全球化虽拓宽了青年的认知边界,培育了包容开放的文化心态,但也加剧了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思政引领的创新突围:从大水漫灌精准滴灌

面对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复杂性,要精准实施、切实提升思政引领工作的实效性。思政引领需突破固有模式,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手段,通过理论赋能、实践育人和机制强基,构建起立体化的引领体系。

1.青年化理论供给破题,让党的创新理论浸润青年心田

打造可触摸的理论,是做好青年思想引领的关键枢纽。党的创新理论是教育青年、引导青年成长成才的最好养分,它不是曲高和寡的,是有温度的、有血有肉的。高高在上的说教,只会让理论远离群众。理论是建构,那传播理论就是解构。理论传播的核心,在于话语系统对思想价值的编码与传递,它既是媒介,更是内核。毛泽东同志以星星之火”“十月怀胎等意象,让抽象哲理落地生根;邓小平同志用黑猫白猫”“摸着石头过河阐明改革方法论,用家常话讲透道理;习近平总书记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具象号召、以缺钙”“软骨病直指理想信念问题,让治国理政思想始终充满生活温度。理论传播的本质就在于将思想价值转化为青年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语言和实践,以形象化传播激活真理力量。面对青年群体,唯有用真心、真情、真意,才能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走进心坎,引发思想共鸣。

2.沉浸式实践育人塑形,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构建行走的思政课体系是做好青年思政引领的实践密码。高校思政课堂主阵地在塑造青年精神内核、培育正确价值观方面占据着核心地位。新时代的思政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课堂的理论讲授,需主动突破边界,将真实、生动的社会场景转化为教学资源,打通理论认知与实践创造的双向通道。当代青年作为时代浪潮的弄潮儿,应将课堂中沉淀的思想精髓与方法论体系深度融入社会发展的鲜活实践。高校要鼓励学生参与调研考察、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深化志愿服务+思政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同时,把握好数字时代脉搏,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化思政课堂,以新媒体技术为桥梁抢占网络思想阵地,深入了解青年的需求和兴趣点,生产符合他们期待的内容产品并建立效果评估体系,实现思政教育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型升级。

3.以全方位机制保障固本,构建协同育人大思政格局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机制是做好青年思政引领的重要抓手。推动学校教育主渠道、家庭教育微单元、社会教育大课堂深度衔接,形成目标一致、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立体化育人网络,让青年在多场景中接受潜移默化的价值引导。各青年工作者要聚焦青年的现实需求,对接青年在学业困惑、价值迷茫、社会融入等阶段的现实需求,结合青年成长规律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淬炼和榜样示范,嵌入思政元素,开展精准化教育;同时,依托大数据分析青年思想动态、行为轨迹及价值偏好,以短视频、互动直播、虚拟仿真等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话语表达,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保障。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